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非常了得姜振宇在南京大学的面部微表情讲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9 6:22: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面部微表情概述:

面部微表情基线:眉毛水平,上眼皮遮住眼珠约1/4 惊讶:扬眉,提睑,张嘴快速吸气

厌恶:皱眉,用劲闭合眼睑,提上唇,颚肌收缩 愤怒:皱眉,露牙

恐惧:眉毛皱紧上扬,眼睁大,吸气

悲伤:眉毛皱紧上扬,眼睛变小(或闭眼),咧嘴

愉悦:眉毛水平,嘴角向耳侧拉伸,眼睛看不见人,痉挛式呼吸【真笑】 【注意】真笑和假笑的区别在于,真笑应该是嘴越大眼越小。 身体的反应:

冻结反应:有压力时,避免伤害 安慰反应:吞咽,摸鼻子等小动作 逃离反应

仰视反应:占有心理优势的人 负仰视反应:接受批评的人

爱憎反应:别人和自己的身体距离的远近,由远到近分别代表:恐惧,恨,厌恶,陌生,喜欢,爱,结合 领地反应

战斗反应:肌肉紧绷,进攻变形

胜败反应:胜利时,肌肉瞬间有强大的力量。失败时,无力

LIE TO ME十问

作者:陈晓婉、詹晓燕、李腾飞、孙晨、姜振宇

LIE TO ME停播了。不知道为这篇文章起个什么标题好,因为它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神奇之处既在于剧中的人物,也在于它激发了广大中国粉丝对“微表情”这个新奇词汇的狂热。这部神奇的电视剧停播,是需要怀念,还是需要评论,是需要惋惜,还是需要回顾?什么都不需要,所以只好用这样一个事实的标题来命名此篇。

我们在LIE TO ME停播之际,讨论了下面的十个问题,希望和LIE TO ME粉丝们交流。 1、LIE TO ME中的Lightman是个神奇人物,他能够通过读脸上表情知道一切,理论上有这个可行吗?这个可能吗?

知道一切肯定是电视剧塑造出来的能力。通过对人进行应激微反应分析能够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是找到比较靠谱的方向,然后以此为依据,继续挖掘有效的信息。所以,微表情准确读心、判谎,只是电视剧对人物能力的夸张表现。

现实生活中,测谎结论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被认可为物证证据。测谎仪(仪器类)最常见的应用是在侦查过程中,用于排除嫌疑人或者找到侦查方向。连这种有机器、有数据的“客观结论”都不能被认可为真实,更何况是被更多人质疑的主观分析方法呢?实际上,我们目前所参与的真实案件,也仅仅是在分析嫌疑人心理和有价值的侦查线索,并不能用于确定什么结论。所以剧中的什么都能知道,也仅仅是Dr. Lightman个人的形象问题,他的结论也从未被直接用于裁定真相。

总之,所有的“测谎”,法理上都不能用于确定结论,一定要有物证的配合才能进行事实裁定。

2、电视剧中判谎的一些线索,比较眼睛、嘴巴的动作,为什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准呢? 剧中讲的是每一个个案,包括了背景案情、人物关系、影响因素等具体的情境,以及最重要的被测试人。谁在接受提问和测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整个案子里边处于什么位置和立场。然后,Lightman问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作了什么样的回应,Lightman怎么判断的。 如果要总结判谎的标准,那就请把上述信息全部总结下来,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完全一致的情境,才可以套用。情境一致的概率非常非常的低。现在粉丝们总结最多的是,一旦人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就代表他说谎了。不同的事,不同的人,这种颠倒逻辑的总结,肯定会不准确。

3、Lightman在LIE TO ME中构建的形象是瞬间读脸,就是你不吭声,他也可以知道真相。这种瞬间读脸大概是25分之一秒。这个经过训练可能吗?还是有夸张的成分?

25分之一秒是误传,虽然在学者Paul Ekman(美国micro-expression学者,他的研究成果,

是LIE TO ME中核心剧情的基础)在其著作中提到过这个数字(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中文版邓伯宸译。第105页提到过,“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秒”,但同页中又接着写道“但如果是一个微表情,就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的时间,??”)。这个数字肯定存在误差。我们中国大陆地区视频回放,用的PAL制式,25帧/秒;美国是NTSC制式,30帧/秒。回放可知,多数面部微反应,通常持续3帧到4帧。换句话讲,如果按照25帧每秒的话,算下来也就是6分之一秒到5分之一秒。不知道25分之一的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其次,Lightman的瞬间读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即问对问题,我们研究的术语叫做“有效刺激源”。要想被测试人在接收到刺激信息后会出现明显反应,就是要使刺激源出乎意料之外,或者刺激力度非常强,突破了其心理防备。专业的训练一定要包括3个部分:学会问问题,学会捕捉反应,学会根据内在逻辑过滤、分析微反应所代表的心理状态。 4、只通过学习这部电视剧的话,普通人能够掌握这种本领吗?

不能。只看电视剧只能大概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门心理测试技术。不过,电视剧确实起到了了不起的普及作用。

5、剧中不同人种的表情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普遍比较明显。在中国,因为人种的不同,解读上会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Paul Ekman最伟大的研究成就,就是亲身去新几内亚研究没有开化的原始人聚集部落,验证了人类通用的主要六种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共通的,这也是他毕生科研的高峰。他在达尔文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跨社会的共通性。

我们亚洲人种在情绪比较饱满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表情形态与其他人种一样,只不过肌肉运动的幅度,可能略有不同,因为毕竟平常习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亚洲人试图努力做出跟白种人一样的面部肌肉运动幅度,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类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生理功能没有差别。但因为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亚洲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确实趋于内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去比较中性或者是没有恶意地去赞扬一个美国人的时候,他不会出现羞涩的样子,他会很坦然的接受,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规则,也许你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也许你只是客气一下,无论如何对方都会很坦然的“thank you”、“谢谢你”就好了。但是同样的这种刺激源,用在东方人身上,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而且尤其越在公共场合,这样的刺激源马上会引起东方人的退缩、收敛的反应,源自羞涩或谦虚,然后表达“哪里哪里”,或者“您谬赞了”,或者“您太客气了”。

所以,同样的刺激源,在不同的文化社会里,确实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反应呢,是同一个反应,确实也会代表不同的问题,西方人的扬眉毛,就是他们比较普遍的一种习惯,他的原始表意也确实是自信、坦然,但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大家都具备这样的习惯,所以它的表意已经被削弱了很多,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习惯基线。但是在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这种内敛的文化区域里,高高的扬起眉毛说话,代表的是一种偏高傲的自信,表意已经不仅仅是坦然了,而是偏强势的自我定位。所以同样的一个动作,在不同的人种和文化里边,表意确实会有所不同。

非常了得姜振宇在南京大学的面部微表情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hk300egdv03gjy5z8b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