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之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13:09: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之道:明惑、谙要、悟道

www.jyb.cn 2012年06月18日 作者:王成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王成华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好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事关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青年教师从初出茅庐的硕士、博士生,成长为学生仰慕、同行赞誉的优秀教师,要经历明惑、谙要、悟道3种境界。

明惑:坚定理想,明确方向

处在适应期的青年教师,除了面临角色适应的种种困难之外,还面临着3种困惑。一是大学的乱象。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大学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扩大规模数量及产出科研成果上,功利导向明显。二是教师职责的错位。受现行评价激励模式的影响,大学教师越来越功利化,无暇顾及教学,纷纷忙于校外兼职、做横向课题等。三是青年教师信念与实践的背离。青年学子大都怀揣“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理想信念而选择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与青年教师立志教书育人的激情严重背离。及时处理好这些困惑,是他们坚定教师职业理想、明确自我成长方向的根本前提。 大量研究表明,除了政策和环境氛围的支撑外,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特别需要的是在自我发展意识下对教学发展的主动诉求。坚守教学岗位、实现教学成长,具有时代性、职责性和价值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现实背景下要求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倾心育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而大学教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数以万计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所谓职责性,是指教师的天然职责和核心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大学首先是“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价值性,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教师用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感染并教育学生的过程,既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又是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成长的必然环节,具有个人价值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因而具有社会价值性。 谙要:执著追求,深谙师道

在历经明惑之后,青年教师就面临着教学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深谙为师之道。这意味着青年教师要执著追求、不断探索,努力具备大学教师的为师之要。

知识渊博。掌握广博的知识,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站稳讲台的前提。否则就无“道”可以传给学生,也不可能“授业、解惑”。

激情四射。教学激情四射,其本质上是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书育人使命的高度认可。青年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应爱岗敬业,无悔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育人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将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融入到课堂内外。

人格魅力。要想成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受学生爱戴和崇拜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文明的语言、高尚的情怀、儒雅的风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公民。

眼界开阔。眼光有多远,思路就有多远,事业就能走多远。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世界眼光,要想培育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英才是不可能的。 悟道:勤于实践,融会贯通

勤于实践、融会贯通,是青年教师教学成长的最高境界,也是其悟出真道、走向职业成功的重要阶段。 首先,坚持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相结合。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所进行的自我修正和反思认识,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一般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轨迹,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基于教师主体性的教学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自觉将教学反思融入到备课、讲授、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是其教学成长的重要标志。

青年教师首先需要自觉地、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自己,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此同时,还需要观察、评判、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变革行动及其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以及时改进教学实践,乃至将教学经验上升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其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倾心教书,更要热心育人,要把做事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 再其次,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和科研本身都属于学术。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除了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环境和评价体系支撑外,教师观念的转变同样重要。青年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研究性教学理念,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计划,形成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相互融通的良好局面。(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江苏省教学名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18日第6版

再谈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

四川特级教师 冯永康

借助《人教网》这个领航学习、促进研讨的全国最大网络教研平台,作为一名继续辛勤耕耘在基础教育热土上的老园丁,试从“教师人格魅力的自我塑造”、“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自我更新”和“教学基本功的自我锤炼”等三个方面,以要点式的简述,再次和全国的同仁们,谈谈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期望引起更多业界朋友的关注,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交流。

1.教师人格魅力的自我塑造──忘我工作、醉心教学

在人生求学的生涯中,我们选择了从事基础教育的职业。这个行当不仅仅是一项谋生的职业,同时又是一项育人的事业。这个行当对我们来说,其称谓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科教师。因此,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便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怎样去引领和指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获得开创美好人生所需要的知识。

1.1 热爱是当好教师的开始

作为一个教师,他(她)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可投射出他(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一个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落实到对每一个莘莘学子的倾心热爱上!要使教育之爱,像朝霞,似清风,照拂到每一个学子的身上;要使教育之爱,像朝露,似细雨,沁润到每一个学子的心田!要以“爱学生如亲人,与学生交朋友”赤城情感,走进每天的课堂!走进学子的群体!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师成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

1.2 责任感、事业心、拼搏劲

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兼体力的劳动!与其他行业的劳动很大的一个不同,他最需要的是“智慧和热情”、“探索与创造”,需要的是一如既往、长期不懈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需要的是从默默无闻地艰辛付出中,去追求成功!去品味快乐!

面对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和功利现象,作为一个肩负教书育人的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作出反思:身为一个教师,你能教给学生什么?你能教会学生什么?身为一个教师,你又教给了学生什么?你又教会了学生什么?

当我们再次走进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便可更加清楚地知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法则。

当我们又一次追述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科学人生,就应该更加明白地感悟到: “承认我的一天,终将来临!”的真谛!

2.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自我更新──不断学习、不倦追求

教师的教学成长,是建立在自身底蕴的不断积淀基础之上。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1 继续学科基础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推荐学习1:有目的地重温与中学学科教学联系紧密的高校教科书。

推荐学习2:有目标地常年阅读经典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

推荐学习3:有选择性地经常浏览教育教学专业的期刊和网站。

推荐学习4:有意识地汇集和总结教学案例并参与研讨和交流。

2.2研读并熟悉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纲要。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化理解基本的课程理念;全面落实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正确使用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指明了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向。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框定的考试范围,实际上就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因此,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研读和实践《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规定的基本学习目标,并力求做到有效的达成这些目标。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学习材料。任何学科的教科书,它都包括了三大系统,即“文字系统”、“图表系统”和“作业系统”,需要我们潜心研读、深刻领会。

一个教师教学基本素养的形成,首先就是从对教科书的熟悉开始。通过循序渐渐、日积月累地学习与实践,逐步达到对教科书能够轻自如地去驾驭,能够独

搜索更多关于: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之道 的文档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i3sf9yu4r9nplx1m54t1j03v4iv5u00au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