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颏孔:位于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下颌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线约2—3厘米。颏孔为颏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
81、颏下点:为颏部正中的最低点,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82、腮腺管:投影于(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颊部手术时,了解腮腺管的体表投影,将有助于避免腮腺管的损伤。 83、侧三停:以耳屏中心为顶点,分别向发际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做连线,形成3个夹角,其夹角差小于10度则符合颜面美的要求。
84、大三停: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可将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发际到眉间点为面上1/3,眉间点至鼻下点为面中1/3,鼻下点至颏下点为面下1/3。
85、小三停:鼻下点至口裂点(口裂的正中点),口裂点至颏上点(颏唇沟正中点)、颏上点至颏下点又将面下1/3分为三个基本相等部分,其中上1/3为上唇高度,下2/3为下唇及颏的高度。男性上唇高度约为24毫米,下唇及颏高度约为50毫米。女性约4毫米。 86、黄金分割比:1:1.618
87、五眼——沿两眼内外眦作垂线,可将面部在眼裂水平分为五等分,每一等分份的宽度与一个睑裂的宽度相等,即两眼内眦间距,两睑裂宽度和左右外眦至耳屏轮间距相等,称“五眼”,五停。正常睑裂宽度为3.5厘米。
88、皮肤的特点:1、面部肤血管密集,血运丰富,因而组织再生和
- 17 -
抗感染能力很强,有利于创口愈合,为美容整形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创伤时出血亦较多。 2、面部皮肤真皮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故皮肤富于韧性和弹性,这是保持面部皮肤紧张度、维持颜面美的重要因素。 3、面部皮肤富于皮脂腺、毛囊和汗腺,利于排出新陈代谢产物。若腺管阻塞、细菌繁殖,可引起皮脂腺囊肿和疖肿。 4面部皮肤是表情肌的止点,表情肌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形态出现丰富多彩的表情,术中应注意处理每一块表情肌与皮肤之间的关系,以免表情肌功能受损。
89、皮下组织特点:面部皮下组织疏松,皮肤易于伸展移动,有利于外伤缝合及整形美容手术。但在颏部尤其是鼻翼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剥离,清创时必须注意,以免发生缝合困难。面部皮下组织中有表情肌,皮肤支持韧带连于真皮,加之真皮内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故当外伤或手术切开皮肤时,皮肤创缘易向内卷。面部皮下静脉与颅内静脉窦关系密切,炎症时应注意有向颅内蔓延的可能。皮下层内有面神经、血管及腮腺管等穿行,手术除应注意皮肤皱纹及沟的走向外,更应避免上述重要结构的损伤。
90、腮腺咬肌区:前界咬前缘、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颧弓和外耳道,下以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咽旁间隙,外侧以皮肤为界。
91、腮腺咬肌区的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筋膜、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关系、咬肌。
92、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
- 18 -
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前缘: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下端: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94、腮腺内神经血管可分为纵行组和横行组。纵行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
95、腮腺的毗邻:上面形凹,邻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后面;外面邻浅筋膜;前内面邻近咬肌、下颌支及翼内肌后部;后内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和茎突诸肌及第IX~XII对脑神经和劲内动、静脉相毗邻。
96、腮腺导管的走行:腮腺导管浅叶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导管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走行,与颧弓平行,其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在横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管常用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过咬肌外侧面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转向内,穿入颊肌,约成45度角向前,在颊肌与颊黏膜之间走行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黏膜上。
93、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此处有一排神经血管,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94、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的排列:此处有一排神经血管,还有腮腺管,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 19 -
95、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96、面侧深区:境界:
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97、面侧深区:层次: 1、翼丛 2、上颌动脉 3、下颌神经
98、口腔蜂窝组织间隙
一、眶下间隙 位于眼眶前部的下方,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内界鼻侧缘,外以颧大肌为界。向后通颊间隙。上颌前牙及前磨牙、鼻侧部及上唇,上述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可侵及眶下间隙。 二、颊间隙 位于颊肌与咬肌之间,略呈倒立的锥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前缘及颞肌前缘。与翼颌间隙、咬肌间隙、眶下间隙、颞下间隙及颞间隙相连。磨牙根尖的炎症可侵入颊间隙。 三、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邻磨牙后区,后界腮腺。与翼颌、颊、颞及颞下诸间隙相连通。间隙感染多来自下颌第三磨牙。 四、翼下颌间隙 位于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前为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隔,后为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为界。向上与颞下间隙及颞间隙间隙相通,向前通颊间隙,向下与舌下、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与咽旁间隙连通,向外通咬肌间隙。翼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