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_模板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