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绪言
? ? ? ? ?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定 义 常见现象 本质区别 实 质 联 系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等现象出现 放热、发光等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定 义 实 例 区 别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沸点、熔点、溶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水性、酸性、碱性、毒性等8种 吸附性、磁性等15种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
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托盘天平的使用
1.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 “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 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
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流出】;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造成辨认不清】;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量筒倾倒,滴管搞定;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恰好相反】。 C、量筒的读数精确到0.1ml
四、 物质的加热
1. 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 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2/3。 2. 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前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试管、蒸发皿。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 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 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 加热时先预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五、 洗涤仪器
1. 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六、 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
一、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 放热,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 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 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 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 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 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
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三、 空气的成分
气体 体积分数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四、 混合物和纯净物
定义 特点 常见实例 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但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蒸馏水、 自来水、矿泉水等 冰水混合物、水蒸气、是纯净物
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①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②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③ 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 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③ 用于激光技术;④ 氦气可作冷却剂;⑤ 氙气可作麻醉剂。 六、 空气污染和防治
3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1.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 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
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七、 能做食品保护气的气体应满足:① 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②无毒无害;③ 廉价易得。
第二节 氧气
一、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磷 木炭 反应现象 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①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4P+5O2C+O22P2O5 CO2 硫 氢气 铁 铝 镁 S+ O22H2+O23Fe+2O2SO2 2H2O Fe3O4 4Al+3O22Al2O3 4Al+3O2=2Al2O3 2Mg+O22MgO 四、 探究实验
1. 木炭燃烧实验 2. 硫燃烧实验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3.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燃烧物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六、 氧化反应
1.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4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 气体制取装置 1. 气体发生装置
?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
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逸出。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
2. 气体收集装置
?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注意事项:
?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
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