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
第二节 选材要恰当丰富
1.【18届河南省豫北豫南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联评】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体谅他人,宽慰自己——给老爷爷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爷爷: 您好!
听闻您在公交车上斥责年轻人不让座的事,我感触颇多,希望借此方式表达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希望您能对我们多一些体谅和包容。我想声明的是,我们年轻人没有义务让座,让座只是发自内心的道德使然,您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如同雷锋一样,毕竟,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让不让座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给对方施加过多的道德压力,逼迫别人让座,这种行为可是道德绑架呀。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都有疲惫的时候,想找一个地方休憩,车上的年轻人也许就是这样。而您,未曾体谅他人的苦衷就逼人让座,岂不也是有违道德了?再者,道德的标准本就难以把握,仅凭让不让座来衡量一个年轻人的道德是否太过片面呢?
诚然,我们也能理解您作为老年人的想法,自己腿脚不便,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希望有人让个座歇歇脚,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对方力所能及且发自内心。您不会希望一个残疾人为您让座吧?您也不会愿意一个孕妇给您让座吧?即使他们都是年轻人。再说年轻人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这样看来,体谅才是最好的道德。
想必您也曾见过这样的报道:某老人因女学生不让座而施暴;某老人摔倒在地却把责任推给扶起她的小学生……如今,老年人留给大众的印象竟成了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以长者身份压制他人,透支社会道德。老年人渐渐成了“碰瓷”的代名词,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群体,而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咱们何不学一学孔子,先修身,再诲人。修身养性,学会体谅他人难处,而不是坐享其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当一个人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便会受人尊敬,让人发自内心地尊重。而您,若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句“年轻人,能否让个座?我腿脚不便”的话,是否更能让人接受?温和的态度如春风拂面,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何必争个面红耳赤还毁了自身形象?
最后,诚挚地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执,安享晚年。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此致敬礼! 一名中学生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漫画作文。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漫画内容,聚焦漫画核心。就漫画内容而言,
点睛: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一是部分考生抛开漫画内容,大谈法律与道德的对立;二是部分考生审题忽视漫画特征,视“法律与道德”的碰撞与不顾,大谈道德或法律的重要性,造成题意偏离;三是部分考生审题重点发生偏移,将目光停留在公共服务方面,大谈要提升服务水平;四是部分考生没有紧扣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将二者完全对立。
2.【18届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物鉴定大家马未都,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管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今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觉得非常扎眼。
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摸不到,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的都是真钞的特点。对此,专家们这样解释的: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他们的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就会感到特别不习惯。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智者缘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马未都,从来不研究赝品,只反复揣摩真品的奥妙,适应真品的感观,让赝品入不了眼。同理,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的培训让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让他们的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让假钞与他们的手、眼格格不入。
这些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世间万物便可运于掌。学习中,生活中使可如鱼得水。抓住事物的特征便是抓住了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任它有三千变化,八千面孔,我们也可层层剥开,直捣根源。
在生活中,这个道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说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是他们对这件事本质的认识的程度不同所导致的。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能给普通人指引方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能有一个清醒准确的认识,能“对症下药”。所以,我们在分析和思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考时要看到本质,这样能使视野更开拓,心智更成熟,看事物更全面。凡事都有主次,抓住那根主线,也就抓住了事务的关键。过于重视细枝末节反而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材。
抓住事物的本质,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怎样才能抓住本质呢?首先,要勤学习,让自己的阅历更丰富,知识更宽泛,眼界更广阔,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其次,要努力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将思维只局限在一个侧面,要更全面、更严谨,这样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最后,要将理论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不断的丰富理论。
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你就拥有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在工作方面,你将可以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在学习方面,你将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总之,只要你时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你的一生将少走弯路,遇到再困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事事都能够把握住本质,你就是一名成功的智者。成为智者的过程,如同你在攀登一道道石阶,虽然付出辛苦的汗水,但将会领略到高处的风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能力。本题材料讲述两件事情,一件事文物鉴定大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极据委求写作。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niè)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数尽还复来。(唐·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请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制了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佛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与一首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请文体。自机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表,不少于
小学+初中+高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