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在细胞中能实现分类存放,是因为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先进行热锅高温炒制,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高温使酚氧化酶失活。(2)茶树的Rubicon酶在CO2浓度较高时催化C2与CO2反应,该反应属于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因此Rubicon酶的存在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酶具有“两面性”,在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2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其“两面性”与酶的专一性相矛盾。(3)图中曲线表示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图可得出酶在较低温度下储存活性受影响小,在较高温度下储存活性受影响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可以将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酶分别在低温和最适温度下储存足够长时间后,再在最适温度下测量其活性。
答案:(1)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 高温使酚氧化酶失活 (2)叶绿体基质 专一性 (3)酶在较低温度下储存活性受影响小,在较高温度下储存活性受影响大 将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酶分别在低温和最适温度下储存足够长时间后,再在最适温度下测量其活性
课时跟踪检测(九) ATP与细胞呼吸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市平谷区一模)下列关于叶肉细胞内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TP的结构决定了其在叶肉细胞中不能大量储存
B.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可以为Mg2进入叶肉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
C.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逆转录的原料 D.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ATP
解析:选A ATP的结构决定了其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植物叶肉细胞吸收Mg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来自呼吸作用产生的ATP提供能量,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TP水解,失去两个磷酸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转录的原料之一;葡萄糖水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2017·三门峡市二模)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
合物,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转化式如下,
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C.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可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GTP、CTP等
解析:选A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磷酸肌酸不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据题干可知,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肌肉收缩时,磷酸肌酸可转化为ATP,故可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GTP、CTP等。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中间产物有丙酮酸
B.叶肉细胞中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不彻底氧化产物中储存有能量未释放 D.人体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肌肉细胞产生CO2的量多于O2的消耗量
解析:选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形成中间产物丙酮酸;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暗反应需要的ATP来自光反应,不能由细胞呼吸提供;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少,未释放出来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氧化产物中;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产生,人体细胞在有氧呼吸过程中,O2消耗量等于CO2的生成量,因此人体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肌肉细胞产生的CO2量等于O2的消耗量。
4.下列细胞结构,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能产生CO2的是( ) A.肝细胞的线粒体基质 B.乳酸杆菌的细胞质基质 C.酵母菌的线粒体基质 D.水稻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
解析:选B 人体肝细胞和酵母菌的线粒体基质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将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没有CO2;水稻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内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5.(2018·兰州月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呼吸底物为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产生的[H]少 B.成熟的红细胞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ATP的
C.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破坏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D.细胞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解析:选B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H]的比例是4∶24;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破坏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细胞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6.下图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关于过程①和过程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葡萄糖――→丙酮酸――→CO2+H2O+能量
A.均需要酶的催化 C.均释放大量能量
B.均需要氧气的参与 D.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①
②
解析:选A 过程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均需要酶的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释放大量能量。
7.(2017·北京昌平区期末)野生型酵母菌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作用下产生的[H]可与显色剂TTC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缺乏上述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也可产生[H] 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合成ATP
D.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
解析:选C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8.(2018·福州质检)甲、乙两个三角瓶中有等量葡萄糖液,向甲加入一定量的酵母菌,向乙加入由等量酵母菌研磨过滤后获得的提取液(不含酵母细胞)。一段时间后,甲乙均有酒精和CO2的产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催化酒精产生的酶种类相同 B.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甲瓶内酶的数量可能增多
C.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产生等量酒精所消耗的葡萄糖量相同 D.实验结果支持巴斯德“发酵必须有酵母细胞存在”的观点
解析:选D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都能产生酒精,说明都进行了无氧呼吸,而参与无氧呼吸的酶种类相同;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甲瓶中活的酵母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酶,故随反应的持续进行,甲瓶内酶的数量可能增多;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产生等量酒精所消耗的葡萄糖量相同;乙反应体系中不含酵母细胞,也能进行酒精发酵,故实验结果否定了巴斯德“发酵必须有酵母细胞存在”的观点。
9.(2018·宁德质检)科研人员探究温度对密闭罐中水蜜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 h内,果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B.50 h后,30 ℃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2,密闭罐中CO2浓度会增加 C.50 h后,30 ℃的有氧呼吸速率比2 ℃和15 ℃慢,是因为温度高使酶活性降低 D.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越大
解析:选B 果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50 h后,30 ℃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2,是由于此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较高,有氧呼吸已将O2消耗殆尽,以后仅进行无氧呼吸,故密闭罐中CO2浓度会增加;由于酶具有最适温度,若超过最适温度,有氧呼吸速率会降低。
10.(2018·长春普高调研)如图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淀粉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20天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乙
B.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越来越少 C.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D.幼苗被细菌感染后,便没有CO2释放
解析:选B 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淀粉会不断水解为葡萄糖,导致淀粉的含量下降,葡萄糖的含量上升,因此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甲;种子萌发过程中因细胞
呼吸不断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总量越来越少;在暗处,种子萌发过程中不会发生光合作用;细菌的细胞呼吸也可释放CO2。
11.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最终去向有两处:即ATP中的化学能、散失的热能 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水 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D.物质a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解析:选D 根据产物酒精判断条件X为无氧,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酒精中,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检测酒精的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物质a是CO2,图中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12.(2018·德阳二诊)科学家用含不同浓度NaF的水溶液喂养小白鼠,一段时间后,测量小白鼠细胞代谢产热量及细胞内的ATP浓度,分别获得细胞内的ATP浓度数据和产热量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组 B组 C组 NaF浓度 (106g/mL) -ATP浓度 (104mol/L) -0 50 150 2.97 2.73 1.40
A.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细胞产热量和细胞内的ATP浓度 B.高浓度的NaF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C.NaF对细胞代谢产生ATP有抑制作用 D.该实验采用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解析:选B 结合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有两个:细胞产热量和细胞内AT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