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整篇文章都用第三人称来写,便于冷静客观地表达作者自己对瓦片的态度演变,使文章娓娓道来,逐层深入。第④段采用第二人称,将“瓦片”拟人化,使作者对瓦片的态度有一个升华,不再只把瓦片作为一种生活中的物品,而是“我”一年四季生活的见证者和陪伴者,便于作者直接抒发对瓦片的深挚感情。 7.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瓦片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瓦片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及其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8.①瓦片是家的代名词,是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偎;②瓦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构成一个丰富温暖的世界,成为乡亲们人生“舞台”之一;③瓦片是“我”生活的见证者,无论春夏秋冬,都陪伴着“我”;④瓦片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守望家园,承受苦难,默默奉献。 9.B 10.D 11.A 12.C 13.C
14.(1)古代有志于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会像这样。
(2)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那还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
(3)现在应当做的事情自己却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年轻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 15.(1)C
(2)这两句是写“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有风雨滋长万物之意: 化
用前人诗歌(可不作为采分占)。对仗工整,“老”“肥”二字,形容词用作动词,通过生动细腻描绘溧水无想山初夏时节优美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
(3)下片作者先以社燕自比,暗示出他长年飘零宦海的苦闷: “且莫思”两句表达了
诗人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想要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愿望,“憔悴”两句表达诗人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情感;“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极其婉转,则委婉地传递其无可奈何,只能借醉眠求得内心短暂宁静的心情。
16.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一尊还酹江月 三杯两盏淡酒 晚来风急 17.D
18.B 19.D 20.C
21.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 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 而不是“键盘”
22.(示例) 画面主体为两只花枝,枝上附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花的残枝,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枝头,抬头凝望枝上的花蒂。湿叶、落花表明“雨骤”,麻雀闲立表现“初歇”。 23.【例文】找到自己的“燃”点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 “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 “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 36 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 32 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 “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 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 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 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 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
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 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 20 岁行冠礼,女子满 15 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 16 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 参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