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观课、议课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 者:卫 亚 红 研究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任教班级:三年级四班 讲课时间:2013.5.8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 卫亚红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设计意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本课采用“参与活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物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第二个活动探究同一种固体的沉浮与大小没有关系。通过把一个及一小块土豆,一支及一小截蜡烛放到水里,发现沉、浮情况是一样的,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种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跟重量没有关系。第三个活动探究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固体,形状不同,在水里的沉浮情况可能就不一样的道理。第四个活动探究盐在水里能溶解,但沙子在水里不能溶解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及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了解固体的沉浮不是由轻重决定的,并能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经验并不可靠,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感受在科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或现象的乐趣,体验科学技术给人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之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 学生:
①泡沫、苹果、橡皮、橡皮泥、木块、粉笔、钢勺、土豆(一个及一小块)蜡烛(一支及一小截)食盐、细沙、。
②玻璃棒两根、烧杯2只、水槽1只。 教师:
① 多媒体课件一份。 ② 学生材料一份。 ③彩色树枝1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画面和录音)在森林里,一只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小兔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便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
结果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木头和石头都是固体,放到水里却是不一样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板书课题) 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一)、认识各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猜想。(课件显示)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我们先来猜一猜,师在白板上记下猜想结果。
苹果有人认为沉,有人认为浮,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呢?我们该怎么办? 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指名说说,老师补充。
2.请同学们将1号盘子里的固体放到水里。仔细观察一下,完成记录表(一)。 3.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观察到的结果。师在白板上记下结果。 观察到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猜想和事实往往有一定的出入,科学允许大胆猜想,但科学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二)探究同一种固体的沉浮与大小没有关系。 1、猜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老师手里有一个土豆放到水里会?师演示放到水里,这里还有一块土豆,放到水里会?学生猜想,指名回答。一截蜡烛放到水里会?师演示放到水里,这里还有一支蜡烛,放到水里会?学生猜想,指名回答。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怎么办?
2、动手实验
请同学们将2号盘子里的土豆和蜡烛轻轻地放到水里。完成记录表(二)。 3、汇报交流。
(师在白板上记下结果。)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一个土豆和一块土豆,都是土豆,也就是材料相同。什么不同?(重量不同、大小不同)它们都是沉的。一截蜡烛和一支蜡烛,都是蜡烛,也就是材料相同。什么不同? (重量不同、大小不同)它们都是浮的。
同一种固体,尽管它们的重量不同,但它们的沉浮情况却是相同的。 (三)探究同一种固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1、橡皮泥放到水里是(沉的)。
2号盘子里还有一块同样的橡皮泥,你能想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 小组讨论一下。
2、指名说说,师演示不合理的想法。 动手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做的比较好的漂浮的橡皮泥。 3、汇报交流。
橡皮泥原来是沉的,现在怎么浮起来呢?橡皮泥材料有没变,重量有没变,什么变化了?
同一种固体,形状不同,在水里的沉浮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4、拓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