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17:24: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阇,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复与四海高人,日谈禅道,岁月都忘。且道,居深山,住城郭,还有优劣也无?试道看。良久云:是处是弥勒,无门无善财。 从楚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幅在生活中参悟禅法,在禅法中生活的“生活禅,禅生活”的图画跃然纸上。在楚圆看来,世间万事万物本来自性是安然常寂,无生无灭的,而现实生活中,世间众生所感受到的现实事物的迁流生灭与燥动不停,都是有情众生内在的分别心所造成的。因此,楚圆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内心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常保持内心的觉悟,在环境变化中体会内在不变的自性,所以楚圆说,自己住在福严时,(从楚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福严禅院是在深山中的寺院)保持在福严禅院的环境中体悟禅法;住在兴化时,(从楚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兴化禅院是在城区闹市中的寺院)保持在兴化禅院的环境中体悟禅法,内心不随环境的寂寞与喧闹而起伏不定,而时是始终保持觉悟自性的心态。楚圆是如何在福严禅院的环境中参悟禅法的呢?他说:“晏起早眠。”在起居生活中,吃饭睡觉中,保持禅者觉悟的心态。同时住在深山里,见闻觉知中,时常看见白云飘浮,碧绿的山峰,及月亮的阴晴圆缺,时常听见鸟叫不息,乃至在弹琴,静坐中与人交谈中,也都能保持禅者内心的觉悟状态,不随外相所转,不被外相迷惑。楚圆住在兴化禅院时,正什楚圆晚年,由于自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拜访问道的人也日益增多,而兴化禅院又是一所处在闹市中的寺院。而楚圆却表示,自己尽管面对这一切,这些应事接物中,人来人往,“迎来送去”,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十分繁忙。寺外湖边渔民放歌,山峰上猿声啼叫,及至“丝竹歌谣”时时也能听到,十分热闹。不但如此,每日从各地来拜访的人也很多,与他们谈论佛法及禅修,从不计较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楚圆的心境,是十分安祥的,处在自在与洒脱中,以不变的觉悟之心来应对万变纷纷的事物,正是楚圆内心禅悟的真实写照,在楚圆的心中,根本没有住在福严禅院深山或住在兴化禅院城市的区别。这充分说明楚圆将禅悟与生活打成一片的功夫是十分纯熟的。

楚圆在生活中参悟禅法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从他与弟子的问答及开示中看出。如《楚圆语录》所载: 问:如何是石霜水?师云:春夏长如是,秋冬亦复然??接待往来,只以粗茶淡饭,随时应用,故不失其宜。直饶与么来者,总识得伊,不与么来者,亦不见少伊,是伊到来,自然不打者(这)鼓笛,特地息干戈。 有弟子问楚圆,“如何是石霜水”,“石霜”是指楚圆所住持的石霜山崇胜禅院。“石霜水”意指楚圆的禅法和悟境。楚圆回答说,自己对禅法的体悟是不分春复秋冬的,内在的觉悟不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颗平常而又觉悟的心,不管是在“接待往来”还是在穿衣吃饭中,随时都不离开觉悟解脱的心境。并且,楚圆指出,这种觉悟解脱的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具有的,不分彼此,从不欠缺,不会随着人的不同而有差别,所以他说“直饶与么来者,总识得伊,不与么来者,亦不见少伊。”

楚圆不仅在与弟子的问答和开示中,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禅悟境界,而且还将这种觉悟的境界表现在歌颂中,通过歌颂的形式来反映他内在禅者的悟境。这可从他先后创作的“十二时歌”和“牧童歌”中,感受到他在生活中时时自在,处处自在的解脱境界。如他作“十二时歌”说: 鸡鸣丑,梦里逢人莽莽齿。平且寅,觉来路上弄精魂。日出卯,?赫光明影里坐。时时辰,食饱还知是病因。禺中已,买卖论量入市肆。日南午,万象分明作笑具。日先末,张公吃酒李公醉。晡时申,醒来端坐醉醺醺。日入酉,茅蓬竹户硬撑柱。黄昏戌,日落

西山狐末出。入定亥,老鼠床头作群队。夜半子,一轮明月苏噜哩。 中国古代是以天干的方式来计时的,将一天的时间,平均分成十二分,称之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两个小时。每天从早晨凌晨算起,叫做“子”时,依次类推分别为“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楚圆巧妙地运用十二时辰,将自己一天中内心禅悟的境界相配合,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楚圆的“十二时歌”之所以丑时开始,按佛法来看,丑时为后半夜,是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刻,在此时应加紧用功修行,所以,楚圆将丑时自己内心的境界话第一位,而所以用子时结束,子时是一天的全新开始,借以表明自己内心在新的一天的境界。从楚圆所作“十二时歌”的内容所反映的情况看来,他在生活中,在全天十二个时辰中,内心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明了、觉悟、自在的解脱中,时时刻刻都保持有作为禅法修炼者觉悟的正念。他的这种内心禅悟境界,在他的《牧童歌》中,也真实地反映出来。如《牧童歌》说: 牧牛童,实快活,跌足披蓑双角撮,横眠牛上向天歌,人间如何牛未渴。四面观,平田阔,四方放去休 ?遏,八面无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头拨。小牛儿,顺摩将,角力未充难提掇,且纵放在水平坡,虑上高峰四蹄脱。日已离,休吃草,捏定鼻头无少老,一时牵向圈中眠,和泥看伊东西倒。笑呵呵,好又好,又将横笛顺风吹,震动五岳山海岛。倒奇牛,脱布袄,知音休向途中讨,若问牧童何处居,鞭指东西无一宝。 楚圆这首《牧童歌》是他到瑯峫()山时,拜访慧觉禅师(),慧觉告诉楚圆,有一位举上座,到瑯峫来拜访他,问答之间十分不投机,并且这位举上座还有瞧不起慧觉的意思,觉得慧觉只不过是虚有其名,对禅法并未有真正的见地。楚圆到瑯峫时,慧觉便把这段经历讲给楚圆听,楚圆听后,认为举上座的见解也并不深刻,并加以批评,同时作《牧童歌》一首,以示自己对禅法的领悟。 “牧牛”一语,中国禅宗祖师常用以作比喻,用牛比喻我们内在的心识,世间初生的牛犊十分倔强,并且不守规矩,常偷吃田地中的庄稼,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心识也是如是,十分顽强,总是向外攀缘,而不知内照。祖师们就借有世间驯服牛的例子,用以表达我们调伏内在心识的历程。 楚圆也以此为喻,有来表达自己在大处处内心觉悟解脱的快活、自在、和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通过以上对楚圆在传授禅法的过程中,与弟子间的问答及开示,乃于楚圆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在禅悟的境界等禅法思想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楚圆在生活日用中,在见闻觉知,不分时间和空间,随处实践佛法的真谛,体会禅宗立处即真,本来如是的禅悟境界。楚圆这种主张参悟禅法不离日用生活的禅法思想,即符合佛法不离生活和社会的精神,又继承了禅宗灵活运用佛法,使佛法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学习禅法必须兼容并蓄 楚圆在向弟子传授禅法的过程中,不但继承南宗禅法的思想,保持临济禅派传授禅法的特殊方法,而且对其他禅派的思想和方法也加以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禅法思想的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楚圆在禅法传授中注重“兼容并蓄”的思想特征。楚圆这种在禅法学习及传授中,必须兼容并蓄的禅法思想,是深受善昭的影响,如慧洪在《林间录》中说: 汾州无德禅师示徒多谈洞山五位,临济三玄,至作《广智歌》明十五家宗风,岂非视后进惰于参寻,得少为警之以遍参耶? 善昭在向弟子讲说佛法中,不但引用曹洞宗的“洞山五位”思想启悟弟子,也继承临济宗“临济三玄”的思想教导门徒。更作歌颂明各家宗风,鼓励弟子们参学各家禅法,以磨练机锋的应酬的能力。善昭的这一禅法思想,楚圆也发挥得毫不逊色。在继承南宗禅法思想上,楚圆对南宗禅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和经典特别熟悉,并在向弟子传授禅法中多次引用。《金刚经》直接引用三次,《维摩诘经》直接或间接引用共十次,对《六祖坛经》也有引用。 这些经典的思想,对楚圆禅法思想的构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楚圆对临济禅派传授禅法的特殊方法,在向弟子传授禅法的过程中也反复使用。如临济禅派的“三玄三要”、“宾主”、“照用关系”、“三决三句”、“宝应(南院慧颙)三句”、“德山喝”、“临济棒” 等思想和方法,都在《楚圆语录》中多次出现,这充分说明楚圆在保持临济禅派传授禅法的特殊方法上,是十分留心的。除此之外,楚圆对其他禅派,如曹洞、云门两派的思想也十分熟悉。楚圆在为弟子传授禅法的过程中,对这两个禅派的思想不但有所涉及,还特别针对曹洞禅派的洞山五位作“都颂五位”、“颂”及“都颂五位”三首颂, 表达自己对洞山五位的理解,足见楚圆受曹洞禅派思想的影响。同时,楚圆还作“云门法身颂”“云门糊饼”两首 叙述自己对云门禅派法身观及云门禅法教学方法的理解,这与楚圆曾经依止云门禅派禅僧洞山晓聪三年学习禅法是分不开的,也足见云门禅派的思想对楚圆禅法思想确实发生过重大影响。另外,楚圆还作有“注杜顺和尚法身颂”一首 ,杜顺()是华严宗的二祖,杜顺曾经就“法身义”作过一首颂,构成华严宗的法身思想的一部分。楚圆又对杜顺的颂再加注释,表达他对华严思想的看法和理解。楚圆不但对其他禅派或宗派的思想有所吸引,表现出博大的禅者胸怀及兼容并蓄的圆融风范,而且对其他禅派的祖师也十分推崇和大加赞叹。为此楚圆作有“赞诸方尊宿”颂一首,受到楚圆推崇和赞叹的尊宿,都是对各禅派的形成或传播,发挥过关键作用的禅师,他们分别是:法眼文益(885—958)、云岩晟茂(780?--841)、洞山良价、雪峰义存(822—908)、玄沙师备(835—908)、沩山灵佑、仰山慧寂、石霜庆诸(807—888)、道吾圆智(769—835)、云门文偃(864—949)、德山宣鉴(782—865)、临济义玄等禅师。楚圆对他们大加赞扬,称赞他们为禅法传播所作的功德,流露出内心的崇敬之情。由此可以看出,楚圆在传播禅法的过程 中,并无门户之见,而且,表现出宽阔的胸襟和气度。

从以上楚圆对南宗禅法有影响的经典的熟悉,对临济禅派传授禅法的特殊方法的保持,以及他对其他禅法思想作出自己的理解乃至对各禅派祖师的大力赞扬的举动,充分展示出楚圆在传授禅法中,兼容并蓄的圆融风范和宽阔胸襟的气度,这也是楚圆禅法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节 传播禅法的外缘——护法论 支撑佛法在社会中长期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佛法在传播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国王、大臣(官员)及士大夫的支持,致使佛法久传不衰。国王及王公、大臣们之所以愿意支持佛法的传播,佛法的传播者能接受国王及王公、大臣的支持,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

如《大般涅槃经》所载: 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这里明确地说到,佛陀对正法的传播,除了佛教四众弟子有责任外,明确地指出国王大臣也有责任传播佛法。另外,在《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如该经所说: 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乔萨罗国、舍卫国、摩揭提国,波罗捺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如是一切国

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敕汝等,吾灭度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此经三宝,付嘱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 佛陀在此经中,不但劝诫诸国王应受持佛法,也有责任宣说佛法。以上两部经典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佛法传播中,国王大臣护持佛法及佛法传播者接受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的关系。

中国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至唐末五代分化成五家流派,能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也得到了包括国主在内的各地军政官员,以至藩镇或士大夫的支持。 在禅法传播者的眼里,支持禅法传播的国主、官员或士大夫,都是佛法的“护法”。有了这些“护法”的护持,禅法的传播就有了坚实的保障。汾阳善昭就明确地把护持佛法的国王大臣作为佛法传播的外护。他说: 我大觉世尊于广多子塔前分半座,告摩诃迦叶云:吾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嘱汝,汝当流布,勿令断绝。如是展转西天二十八祖,唐来六祖,诸方老和尚,各展锋机,以为内护;及付嘱国王、大臣、有力檀信,以为外护。 善昭把佛法传播者称为“内护”,更明确地将“国王大臣”及“信士”祝作佛法传播的“外护”。楚圆本人除了与向杨亿,李遵勗这样一些当世社会名流交往十分密切外,他一生传播禅法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支持。如到南源山时,就得到杨亿与宜春太宗黄宗旦的支持 ,到石霜山时,也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支持 。因此,楚圆在传播禅法时,总不忘对他们大加赞叹,以求得到他们更好的“护法”。他说; 此日一会,不是小缘。莫非工部郎中与诸官僚,夙承佛记,示作王臣,建立法幢,令法久住 。

楚圆对来听他宣说禅法的官员说,彼此能有机会聚在一起听闻佛法,这中间十分殊胜的因缘。各位都是过去世蒙佛授记,今生示现作官员的身份,目的是要护持佛法,令佛法久住世间,利益人天。这与《涅槃经》及《仁王波若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楚圆的这一番话,对增强这些地方行政长官忠实“护法”的信心,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与此同时,楚圆除了对地方行政长官赞扬外,还对有名望的信士也备加赞赏。他说: 但某非是当人,滥居祖列,此日何沐员外,时垂朝骑,远届山门。至于多感在会司空檀越及诸信士,夙承佛记,方乃如斯,同心协力,建立法幢。所以道,佛法要付王臣,有力檀越,若非此人,不能建立 。 楚圆首先谦虚地说自己“非是当人,滥居祖列,”然后对信士也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道场的护持。称赞他们过去世蒙佛授记,今生才同心协力地护持道场,传播佛法。因此,楚圆指出,佛法离开了五公大臣及信士的护持,是难以在世间广泛流传的.

搜索更多关于: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 的文档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jk7j1142h4yj364r8uk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