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理论
第一章 概论
1. 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下属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中的年轻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应用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的特点。 2. 技术: 技术是系统化地应用科学的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来完成实际的任务。
三大阶段:手工技术 机械和电器技术 信息技术
3. 教育技术:94‘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
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
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5. 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以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南国农 “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6.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技术层面基本特点: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教育层面: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
动化和环境虚拟化
7.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特色:多层次 多方向 多性质 8. 五个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
?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方向 ? 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 教育软件工程方向 ? 现代远程教育方向
第二章 历史
1. 广义的教育技术观: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因为教育技术的历史
和教育一样久远(教育产生的那天起 就有了教育技术)
狭义的: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教育领域兴起的视觉教学运动,是现代媒体
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之结果。
2. 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对这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理论之历史。
3. 美国的教育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P19
直观教学 >视觉教学 >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学 经验型的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系统开发和设计
4. 直观教学:通过应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辅助的教学活动。
夸美纽斯 “直观教学之父”
5. 言语主义: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不很理解的言词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的一
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对这些概念却无法用已有经验来理解。
6.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
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之父”) 7.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三个阶段:
早期发展:1917-1949 初步发展:1949-1978
重新起步后的迅速发展:1978-当今
8. 现代教材体系有三个明显特点:成套化、系列化、多媒化、网络化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定义:
狭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知”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活的;习“行”指巩固知识、技能,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含义。
国外:学习是个体与环境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国内: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2. 行为主义: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过程,主张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
对内省,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重视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缺陷:只研究外显的,可观察到的行为,只适合解释相对简单的学习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 华生)
3. 认知主义: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皮亚杰 维果斯基 布鲁纳 奥苏贝尔 加涅) 4. 建构主义:
1) 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主
动性;
2) 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对旧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3) 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 4)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5. 人本主义: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强调情感、人格和自我意识
在学习中的作用。(马斯洛和罗杰斯) 6. 成人学习理论: 特点:
a) 对学习需求的意识
b) 学习者的自我概念: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尊与自卑、自我监督等 c) 学习者经验的作用
d) 参加学习的准备状态:现实性和发展任务性 e) 学习的定向:生活中心 f)
学习的动机:内在性
成人学习者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环境障碍 生理障碍 心理障碍(态度障碍或性情障碍) 学习能力障碍
7. 非正式学习理论:正式与正式学习区别图P55
特点: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社会性的;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性;强调协作;情境性;可以有明确目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
二、教学理论
1.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认知:知道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怎么办)
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对外办事)、认知策略(对内调控)
2. “教育技术之父”加涅的教学理论
学习结果(学习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记忆与迁移
3. 梅瑞尔关于教学的基本原理
1) 有效教学的阶段:激活先前经验、示范、应用、整合 2) 教学的基本原理:
a) 只有当学习者主动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b) 只有当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并作为心知识的基础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c) 只有把新的知识示范给学习者时(而不仅仅将信息告知),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d) 只有当新的知识被学习者应用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e) 只有当新的知识被整合进学习者的个人世界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4. 成功教学的共同特征:
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练习;关注个体差异;积极的反馈;真实的学习环境;社会交互
三、教育传播理论
1.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谁(who) 传播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向谁传播(to whom) 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模式:信源 编码 信道(干扰) 解码 信宿 反馈
2. 教育传播: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
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P69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构成,受到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论:系统 要素 环境
系统科学:反馈原理 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四代设计方法:第一代系统工程方法,第二代“为…而设计”(人类系统可以被操作,专家知道一切,人们最好依照被告知的行事。)第三代“共同设计”,第四代“置身于其中的设计”“用户作为设计者的设计”
第四章 教学媒体理论
一、“经验之塔”理论
1. 戴尔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
教育必须是丰富的、活动的、个性化的和勇于探索的;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直接的学习经验,让他们能够在看、听、摸、尝、玩、做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必须铺满具体经验;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必须让学生掌握和了解通则和普遍的规律。 总结:只有丰富而有意义的具体经验才使抽象成为可能。 2. 经验之塔理论:
?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十一个层次; ? 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过度,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转化,从下到上每一个阶段的
抽象性增加;
? 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不同视听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所
处位置的一个视觉辅助工具,不是完美无缺或刻板机械的、甚至是绝对化的图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