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会计准则本身包含金融稳定的因素。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解决会计信息市场的失败,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金融稳定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金融稳定的缺失必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为实现会计准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金融稳定应该成为会计准则制定必须考虑的因素。
3.会计准则考虑金融稳定要求恰恰反映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本质。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的过程,这些观点已经在国际会计理论界得到普遍认可。因此,会计准则制定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过程,更是会计准则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协调过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会积极干预和游说会计准则制定。对于银行监管者而言,维护金融稳定是其根本利益所在,银行监管者为了实现金融稳定,必然会积极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如果说过去会计准则中未充分体现金融稳定的要求,那是因为金融监管者意见未引起会计准则制定者足够重视。可以预见,随会计准则对金融稳定影响程度的不断深入,银行监管者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金融稳定要求将是大势所趋。
(二)协调途径
为了使会计准则制定者充分考虑金融稳定要求,笔者认为,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应通过以下途径寻求协调。
1.尊重会计准则的独立性。会计准则的发展建立在会计基本理论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专业独立性。为确保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制定者制定了严密、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国际共识。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尽管银行业和监管者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质疑,但最终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没有因危机而废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是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求的,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独立性。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考虑金融稳定要求应建立在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只有在符合概念框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金融稳定要求才有意义。当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非一成不变,也需要根据金融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完善和发展,将金融稳定作为会计准则目标之一不是没有可能。
2.银行监管者全面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银行监管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并非一定要将金融稳定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而是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准则征求意见、将银行监管理念转化为合理的会计语言等方式积极影响会计准则制定,从而使金融稳定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在会计准则之中。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与IASB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就坚持了上述原则。
次贷危机之前,各国银行监管者也曾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制定,但事实证明银行监管意见被采纳的程度还非常有限。笔者认为,为使银行监管者全面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有必要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使国际银行监管者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让国际银行监管专家真正参与到整个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使金融稳定要求逐步渗透到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之中。在国内,建议提高银行监管者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和考虑银行监管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为更好地协调银行监管和会计准则关系,可以从金融稳定需要何种信息角度入手促进银行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合作。国际清算银行(2005)认为,有利于金融稳定的理想信息应该由三部分组成:财务信息,即对现行财务状况、经济成果、现金流量的评估信息;对风险状况的评估信息;对两种评估不确定性的误差信息。目前来看,财务状况、风险状况误差信息,以及宏观信息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此,国际银行监管者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加强合作,共同完善有助于实现金融稳定的信息系统,实现金融系统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Watts,R.L.and Zimmerman,1979,“The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Accounting Theory,The Market for Excuses”,The Accounting Review,Vol.54,Fed.,PP273-305.
2.Zeff,Stephen A,1978,“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ees”,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Sept.,P56-63.
3.BIS,2005,“Accounting,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lements of a Synthesis”http://www.bis.org.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务会计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