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作者:田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7年第11期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高考高频考点。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和江苏卷四套试卷,均考到了这一题型。这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列为考查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古代文化常识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9题就已经开始考了,2015、2016年连续两年全国卷也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并不是新增的考核内容,只不过2014至2016三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到罢了。
中学阶段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没有专题介绍或讲解,零散琐碎,杂乱无章,很难识记,给高考复习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件已难于理解。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加强积累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考到的“字与名的关系、姻亲与血亲的区别、母忧、私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的官职制度、礼仪制度、科举考试、古人称谓、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血缘关系等,可谓五花八门。
因此,把握这类题型的出题规律,了解在解答这类题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考题特点
这几年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方式都是选择题,都是考查对文言文中词汇的理解,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命题者在所阅读的文言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同学们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将古代文化常识题放到文言文試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文言材料大都选自《二十四史》,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宋书·谢弘微传》、全国Ⅱ卷的《后汉书·赵熹传》、全国Ⅲ卷的《宋史·许将传》,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篇幅在700字以内。文化常识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判断错误选项,四个选项的词语都出自该文言文,分值三分。题干措辞几年没有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