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又耳 发言时间:2005-11-04 11:54:52 反方:嘟嘟棉花糖 发言时间:2005-11-05 21:35:10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医生的医术不高与医生的医德不高你更在乎哪一个呢?只怕因为医术不高而导致病人死亡与因为医德不高导致病人死亡,后者的行为更为恶劣吧!对方辩友该不会要把更为恶劣的后者归类为理想人才吧?让他给你看病,我想你肯定是不情愿的吧!
所谓医生也就是要有医术,要不他能成为医生吗?他既然不能成为医生,又何来医术呢???
正方:rainna 发言时间:2006-03-29 12:11:03 反方:国之子 发言时间:2006-03-30 10:27:18
好棒啊,我们的辩题也是这个,哥哥姐姐帮帮忙
正方:泊寒 发言时间:2006-04-08 09:47:57
不否认有德,但要实现理想靠的是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理想人才以智为主”。所谓理想人才是指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的人。所谓智是指分析判断创新的能力。我方认为挑选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的人要以他们的能力为主。如今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那难道我们需要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去规划祖国的明天,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吗?当然不行!我方再次重申一个人才不能没有德,没有德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才。如果有品德无可挑剔,能力超群绝伦的固然是上上之选,相对于聘用无能的人来说,品德不坏,能力很强的人才也未必不
是一时之选。 德,是一个空泛的东西,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能一段不好的经历就可以让人由善转恶,又或是“近墨者黑”,谁都说不准。才,比较实在的东西,不会轻易变迁更改。智力开发有科学的理论、具体的模式、实用的方法,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我们认为它不重要,反而要推崇那些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德无才,要来也是废物,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有缺点的人,只要用好了,同样能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造福国家,造福人民!法律让品行恶劣的人即使有了恶念,也不敢付诸实施。再也不能搞道德竞赛了。那只会葬送有用
17
之才,得到一群既无才也无德的伪君子。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陈平不是盗嫂求金吗?许攸不是叛袁降曹吗?论品行他们都不是白璧无瑕,可是重用了,取得了胜利和成功。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在其沿用的1000多年里,其贡献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造就了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张居正、纪晓岚等等名垂青史的大家传诵了几百年的事。对方辩友是否想过为什么科举可以传承这么多年并且最终在现代的高考制度也吸取了它的精华?正是因为它把贤良的人才提拔了上来,为治理国家找到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大家应该知道东郭先生吧!他处处善待别人,认为每个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可是他的结果是被他盲目的善良所害。这个传诵了几百年的事难道大家都忘了吗?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建设已发展到世界第五大工业国的伊朗,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打击腐败力度不满,于是请来了最善良最扶危济困、道德品质最好的什叶派穆斯林领袖霍梅尼。这个霍梅尼真的很善良,将自己得到的所有财物都给了最下层的穆斯林兄弟,自己住在宗教圣城里一间破屋里每天为穷苦的老百姓祈祷22个小时。只休息短短的两小时,几乎不吃食物,其人格可谓伟大可它的结果是伊朗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者由于“不够善良,对真主不够虔诚”遭到了疯狂的屠杀,数以百万计的人就这样丧命。而屠杀者心中坚信自己是出于维护善良,保持民族的无比纯洁而做的,充满了胜利的自豪。这使得伊朗的民主倒退了五百年这是德的好处吗?
中国有个叫刘大夏的,是一个大清官,道德上绝对无可挑剔,他生在明代,最痛很宦官专权。但是他做了一件让后世不能原谅的事,他烧毁了郑和所有的航海日记和资料。他的想法是,郑和是宦官,这些东西早晚是宦官要拿来害人的。历史上自认为有道德的人做的坏事要多的多。而且他们还不认为那是坏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的是能力。打破对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由此可见我方的观点不仅有理论支持更有事实依据和现实意义,所以我方认为\选拔理想人才以智为主\谢谢。
主要思路:
因为,人才=德才兼备 理想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前提)
所以,选拔理想人才=根据需求选取某个方面比较突出了德才兼备的人。而这个方面就是才能
总之,要在选拔和选拔标准上做文章
主要辩词:
1. 以仁为主的三大缺点:1)选庸才 2)错失良材 3)局限性 4)虚假浮夸 2. 仁源于志 3. 选拔人才的目的 4. 务实务虚,
5. 智推动历史发展
6. 智力无可改,品德尤可造 7. 选拔
/1道德不仅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且也不是第一标准。因为一点以道德作为第一标准就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有德无才,选出来的人品德倒是没有问题,可惜什么都不会做、什
18
么都干不了;二,因噎废食,一些有才能甚至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道德品质有瑕疵而得不到选拔,不能人尽其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三,以德为主选拔人才有它的局限性,怎么才算是有德?不要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定论,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也有差异,就算是考官也各不相同,难以统一,又如何能以德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四,弄虚作假,“德”常常是靠不住的。就像我们能看清楚一个人的外表,却无法看透其内心。道德表现一旦和功利沾上了边,往往会堕落成“伪”。要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得先将自己伪装成正人君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很多人把自己打扮成圣人,为了谋取功名而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道德秀”。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越是提倡道德文明,越是世风日下,虚假泛滥。若是这样,才真是“于国于民,祸害大矣”。
智力是基础,是德的基础,更何况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坚实的智力基础.在社会上立足都是很困难的。有足够的才能,才可以在社会上好好的生存,连基本生存都不能保障,就很容易走上歧途,很多人本性不坏,是残酷的现实把他们逼上了绝路。如此情况,空谈道德又有何价值?有才,能够拥有殷实富足的生活,从而减少生活中琐碎事和别人的矛盾(有些人为了一个月几十块的水费分摊就可以和邻居撕破脸),从而形成“宽厚”的仁德。管子曰:仓廪足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仁义道德只有靠智力才能生存,离开判断,离开知识,所谓的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个重要,不言而喻. 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切事物都系于灵魂,如果要使灵魂是善的,那就都系于智慧。”那是因为任何行为只有受到知识的指导才有可能是善的。由此看来人的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培根也说:“学问变化气质,精神上的缺欠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那是因为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而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恶的行为。况且智能也是多元的它们有: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交流智能、自省智能。所谓选拔人才以仁为主实际上也是在智力培养的范畴内。而中国古人也说,知书达理,“知书”才能“达理”。东西方的智者英雄所见略同。可见,这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事实。
选拔人才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作贡献。而选拔人才的类型无非是两种,一是企业选拔,二是学校选拔。企业选拔是要找到能为企业做贡献的人,因为企业是赢利型机构,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而庸才只会浪费就业岗位、辜负企业为之付出的薪水却不能为企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不会有任何一个企业选拔人才会希望选到一批庸才。再说学校选拔。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请问对方辩手,孔老夫子毕生都在追求仁义,他与对方辩友事站在同一战线上战友,可是他也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说只要加以引导,可保无虞。何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在后天的教育上当然应该以智为主。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应该以智为主。
德,是一个空泛的东西,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能一段不好的经历就可以让人由善转恶,又或是“近墨者黑”,谁都说不准。才,比较实在的东西,不会轻易变迁更改。智力开发有科学的理论、具体的模式、实用的方法,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我们认为它不重要,反而要推崇那些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德无才,要来也是废物,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有才无德,只要有个合理的机制和体系进行必要和尽可能少的干涉,就能合理运用的,也可以造福国家,造福人民!
首先是,德是什么?有哪一种理论或是成功人士案例,可以告诉我们怎样才算是德?如果这
19
些问题我们含糊其辞,那么一味高呼仁重要,甚至把他放到一个近乎神话似的高度,就只能说明我们有些盲目,至少是不太冷静。屠龙之术是最厉害的武功,但是,龙在哪里?龙是什么样子?有谁杀死过龙?如果大家都不知道,屠龙之术就是最没有的功夫。我不希望仁成为屠龙之术,那就把他摆在一个合适的高度,不要盲目夸大,更不要一味夸大,否则的话很容易让仁成为最没用的功夫。实践中我们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上过这样的当了。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谁都难免摔跟头,但同一个地方不能连续跌倒。
无论是仁还是智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它必须绽放在枝头,才会长久,如果剪下来插的花瓶里,不久便会枯萎。花很美丽,但你会说花比根叶重要吗?仁与智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你离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即使你告诉孩子一千遍仁,他也不会成为仁人志士。反观现在的学校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整天说道德,嘴皮子都磨薄了,可是现在的的公民道德怎么样?国民素质又如何呢?日本奥运会可以做到人们离开后地上没有一点垃圾,我们行吗?正因为这些让人不愉快的事实摆在我面前,才让我有勇气大声疾呼:不要把仁义道德放到高高在上的近乎神化的位置,踏踏实实干点实事吧。我亲爱的对方辩友,面对这些真真切切的现状,你们还要咬紧牙关,死抱着“选拔人才以德为主”不放吗?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统治两千年之久,一定程度上与各王朝的愚民政策分不开的。所以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民主一词也是近代出现的。众所周知,真正实现民主首先是民众学智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智力比仁义更重要。
德与智之分,并不完全是才德之分。小人与庸人都是智力发展不完整的产物,所以还是应以发展智力为首要。愚人智力发展受先天影响不好加以发展,那么改造小人就是社会教育的目的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各种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一直都有冲突,后天的因素往往造成有些人将个人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旦真正唤醒其正确的社会认识,经过社会智能的培养,浪子就可以回头,但庸人永远都是庸人。连孔子也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都是有德无才的,技术怎么创新?如果都是有德无才的,那么就没有创新,按对方观点我们现在还应该按照原始社会的劳作方法进行生存,这是合理的吗?在当今这样一个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该选用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至于德行应当属于个人问题,只要不干扰工作,理所当然德行在选人的时候位居其次,因为选人当然要用有才的人.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