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 和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介
一、A类先导科技专项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在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的,是集科技攻关、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确认中科院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
1.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2011年中科院已将其列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以来,在“细胞谱系的建立与发育调控”、“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人工组织器官构建”、“干细胞应用策略的集成研究”四个项目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2.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
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DS嬗变系统项目和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作为其两大部署内容。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以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强流质子束轰击靶核
—1—
(如铅等)产生散裂中子作为外源中子驱动和维持次临界堆运行,具有固有安全性。ADS系统的中子能谱硬、通量大、能量分布宽,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既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处置,同时还有能量输出,可以提高核资源的利用率,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
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研究目标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核能系统,计划至2020年之前建成2MW钍基熔盐实验堆,形成支撑未来TMSR核能系统发展的若干技术研发能力,并解决钍铀燃料循环和钍基熔盐堆相关重大技术挑战,研制出工业示范级钍基熔盐堆,实现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核能的综合利用。
3. 空间科学
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后,中科院即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将部署以下7个研究项目。(略)
4.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作为2011年首批启动的A类先导科技专项之一。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
—2—
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
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
5.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2012年8月14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北京召开启动大会。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先导专项面向“感知中国”的战略需求,紧紧抓住“人机物”三元融合所带来的新机遇,以构建“海云创新试验环境”为驱动,旨在变革信息技术研究模式,促进一批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的重大创新,奠定信息资源与物理资源、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基础,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与发展普惠、智能、安全、服务型的信息社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专项的科学意义在于,通过变革性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针对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终端规模可扩展性、海量数据性能、能耗和安全的四大根本性挑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