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郧县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35个,学生14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课题的进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一年来,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有关理论,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家长如何与学校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学原理》等。
2、经常集体研讨,形成研究合力。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多次会议,2012年12月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按照开题报告中的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013年1月召开
第二次课题组会议,此次是安排问卷调查工作,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3、问卷调查及分析。
2013年5月,设计了“留守孩子厌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调查表” 进行了第一次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原始数据,于10月下旬,汇总并完成了一份“农村留守孩子厌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一份“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调查及分析报告”,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每人撰写了一篇初期研究成果论文。 三、初步取得的成绩:
1、调查收集资料,建立成长档案。每个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家长汇报,促进学生厌学情绪的扭转。
2、实施补位教育,建立假日驿站。给学生健康丰富的生活,缓解厌学情绪。 3、每班还建立有“六必访”学生档案。 4、充分了解学生,实施全员走访。 5、选择特殊案例,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更为突出问题: 1、过程性资料保留得不够完善。
2、我们自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更缺乏广度与深度。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积极发展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
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力度。
建立课题组成员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建立课题分项档案。活动场景
设计、活动记录、活动照片、调查表、评价表和活动小结等的保存和整理。 4、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校报”等。 5、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
6、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学校“一线牵”。如建立“家校路路通”, “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7、加强成功家教中典型案例研究及缺乏家庭关注导致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