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 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液体 35 mL水 35 mL水 35 mL盐酸 35 mL盐酸 固体 2.5 g NaHCO3 3.2 g Na2CO3 2.5 g NaHCO3 3.2 g Na2CO3 混合前温度 20 ℃ 20 ℃ 20 ℃ 20 ℃ 混合后最高温度 18.5 ℃ 24.3 ℃ 16.2 ℃ 25.1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为吸热反应,不能仅根据实验③混合后溶液温度降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结合实验①综合判断,故A错误;
B.根据实验②可知,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到18.5℃,而实验③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16.2℃<18.5℃,通过反应Ⅰ后混合液温度更低,证明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同理根据实验②碳酸钠溶于水,混合液温度从20℃升高到24.3℃,实验④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温度从20℃升高到25.1℃>24.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的温度比碳酸钠溶于水后升高的温度更高,证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8.关于氯化铁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升高温度能促进FeCl3水解
B.加水稀释能促进其水解,并提高Fe(OH)3的浓度 C.加少量浓盐酸能促进FeCl3水解 D.保存氯化铁溶液时应加入少量铁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水解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能促进盐类的水解,A项正确; B. 加水稀释能促进其水解,但是会使Fe(OH)3的浓度降低,B项错误;
C. 氯化铁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氢离子,加入盐酸,增大氢离子浓度,抑制氯化铁水解,C项错误; D. 铁粉能够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保存氯化铁溶液不能加入铁,为抑制氯化铁水解应加入少量稀盐酸,D项错误; 答案选A。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SO3中含有原子数为2NA
B.用浓盐酸分别与MnO2、KClO3反应制备1molCl2,均转移电子2NA
C.将0.1molNH4NO3溶于适量的稀氨水,溶液恰好呈中性,溶液中NH4+数目小于0.1NA D.2molNO和1molO2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小于2NA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标准状况下SO3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A错误;
B.用KClO3法制取氯气发生的是归中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Cl2既是氧化产物,反应方程式为:也是还原产物,产生3molCl2,反应转移5mol电子,若产生1molCl2,需转移电子
5mol,B错误; 3C.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n(NH4+)+n(H+)= n(NO3-)+n(OH-),溶液显中性时,n(NH4+)=n(NO3-)=0.1mol,C错误; D.发生反应:2NO+O2=2NO2,2NO2小于2NA,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的熔沸点都比较低 B.
、
、
三种核素可组成3种水分子
N2O4,故2molNO和1molO2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
C.H2O分子比H2S分子稳定的原因,是H2O分子间存在氢键
D.SiO2和CaC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2气体,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答案】B
【解析】A.共价化合物可能是分子晶体,也可能是原子晶体,则熔沸点不一定都较低,故A错误;B.根据排列组合,
、
、
三种核素可组成3种不同的水分子,故B正确;C.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只
影响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H2O分子比H2S分子稳定的原因,是H2O分子H—O的键能大的缘故,故C错误;D.高温下SiO2能与CaCO3固体反应生成CaSiO3和CO2,不是在常温下进行,且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不能说明硅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D错误;答案为B。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19年,我国河南、广东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旱情,缓解旱情的措施之一是用溴化银进行人工降雨 B.“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硝酸型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C.BaSO4在医学上用作透视钡餐,主要是因为它难溶于水
D.钠、镁等单质在电光源研制领域大显身手,钠可以应用于高压钠灯,镁可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而不是溴化银,故A错误;
B.“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与氮氧化合物无关,故B错误; C.BaSO4在医学上用作透视钡餐,主要是因为它难溶于酸,故C错误;
D.因为钠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则钠可以应用于高压钠灯,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则镁可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Na+、Mg2+、ClO-、HSO3- B.c(Fe3+)=0.1 mol·L-1的溶液中:K+、NH4+、SO42-、SCN-
KwC.L-1的溶液中:Na+、HCO3-、K+、NO3- -=0.1 mol·
c(OH)D.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NH4+、NO3-、Na+、SO42-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呈碱性,HSO3-、Mg2+不能大量存在 ,且ClO-与HSO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A错误;
B. c(Fe3+)=0.1 mol·L-1的溶液中:Fe3+与SCN-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
KwC. L-1的溶液中c(H+)=10-1mol/L,为强酸性溶液,HCO3-不能大量存在,选项C错误; -=0.1 mol·
c(OH)D. 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NH4+、NO3-、Na+、SO42-、HCO3-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选项D
正确。 答案选D。
13.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实验中,不必用到的是( ) A.酚酞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实验中,用酚酞或甲基橙为指示剂,氢氧化钠溶液放在碱式滴定管中,盐酸放在锥形瓶中进行滴定,不用圆底烧瓶,A. C. D正确,故B错误, 故选:B。
14. “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
B.圆底烧瓶
C.锥形瓶
D.滴定管
A.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价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NiCl2+2e-=Ni+2Cl-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反应中,Na失去电子变为Na+,与电解质中的Cl-结合形成NaCl,所以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正确; B.在电池正极是NiCl2+2e-=Ni+2Cl-,所以其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Ni2+变为Ni,错误; C.根据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可知:正极反应为:NiCl2+2e-=Ni+2Cl-,正确;
D.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从负极移向正极,正确; 答案选B。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