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6编 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二十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特质学的研究。
1.奥波特作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提出了特质的基本概念、特质的特点,并进行过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2.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制定出著名的心理元素周期表;
3.艾森克应用效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人格的三种特质(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4.后期的一些特质理论学家潜心研究将特质理论发展成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人格特质理论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上的广泛研究。同时它具有很多在人格诊断、临床治疗、人员选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使它产生深远影响。
6.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的形成深受以下几种传统理论的影响:
1.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的观点让奥尔波特着迷不已。
2.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
1 / 68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
3.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独特性、尊严与价值。
4.奥尔波特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 (2)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3)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
(4)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角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件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5.奥尔波特认为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的这种解释非常苍白无力。他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
6.他强调人是自主的,并非全为无意识活动所决定,因而他也是人本主义者;他重视自我的功能,并提出自我发展的阶段,也被视为一个自我心理学家。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奥尔波特的人性观的观点如下::
1.奥尔波特反对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论调和行为主义机械论的主张。他相信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或外部刺激环境,人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之发生改变,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2 / 68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奥尔波特坚信,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人格并非在童年早期就被决定,还需要环境提供个体潜能发挥的条件,只有这样人成长成为一个自由的、自我指导的个体。
3.奥尔波特主张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他既反对那种抱有绝对自由想法的人,又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与自由意志。他认为自由可以随着个体理性和自知力的成熟而扩展。
4.奥尔波特是一个目的论者,他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确立并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二)人格界定
奥尔波特归纳了六类人格定义:集合式定义,整合式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即个体不仅仅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
具体解释如下:
1.动力组织。人格不是一个由彼此无关的人格碎片所组成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动力的组织。组织意味着各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动力意味着该组织处于一种生成状态之中,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奥尔波特认为,即使是看似由外力驱使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由人的内部力量所操纵的。
2.心理物理系统。强调人格是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统一体,人格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有关系,并非能由其中的一方所决定。
3.决定倾向。是指“人格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并且作着某些事情”。人格不是虚构的、抽象的,虽然它不同于外显的行为,但却是真实的存在。它隐藏于行为背后。一旦给予个体
3 / 68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适当的刺激,就会唤醒相应的行为。
4.独特性。指的是个别性,也就是任何人都表现出其独有的人格特征。 5.行为和思想。人格不仅包括外在行为,也包括思维、意识、情绪等主观心理。 (三)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1.特质概念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2.特质内涵
(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
(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特质被看做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奥尔波特推测特质的存在有三个标准:
①个体采取某一行为模式的频率; ②个体采取同样行为模式的情境范围; ③个体在保持这种行为模式中的反应强度。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例如,一个害羞的学生在任何场合或任何人面前都不敢言语。
(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人会活跃地寻找刺激情境,使特质有所表现。奥尔波特主张特质和情境的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而后者决定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关系。
4 / 68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特质具有独特性。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即使两人同有某一特质,此特质的强度及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特质之间可能是重叠的,即使在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特质之间,会出现不同特质伴随性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3.特质类型
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1)个人特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及次要倾向。 ①首要倾向
首要倾向也叫显著特质,表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的渗透性极强,几乎所有的行动均可受此倾向的影响。首要特质具有统治性的特征,一个人只有一个且并非每个人都有。
②中心倾向
中心倾向也叫核心特质,是指普遍性与渗透性略弱于首要倾向的重要人格特征。每个个体都有几个中心倾向,大约是在五项到十项之间。通常我们描述或介绍一个相当熟识的人时,所列举出来的往往就是他的一些中心特质。
③次要倾向
次要倾向则代表那些最不显著、最不具概化性与一致性、渗透性最弱的特征。与前述的首要倾向与中心倾向相比,次要倾向则更少地体现出来。如林黛玉在某些情境中的“冷漠”。
(2)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共同特质像社会标准和价值观一样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改变,它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的。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共同特质。
5 / 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