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正渠灌溉,东部的晋州、辛集及东南部赵县部分利用石津渠地表水浇地或井渠双灌。其他的区均采用地下水。石家庄平原区1996-2000年总用水量为1131016×104m3,其中农业仅为841114×104m3,占总用水量的74.4%。
平原区水浇地面积522498ha。灌溉方式主要为大水漫灌方式,浪费量严重。随着节水意识的加强和农村经济、技术力量的提高,近几年喷灌、滴灌和地膜覆盖等节水灌溉方式逐步得以利用和推广,但范围有限。
井陉盆地:井陉盆地的小型水库、塘坝和前述水利工程设施加上大口井、深机井等,现状条件下年总供水量25000×104m3。盆地内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次之。现状条件下地表水约为23650×104m3。地下水主要用于工业和生活。1996-2000年地下水总开采量为31120×104m3。现状条件下地下水年开采量6479.0×104m3,其中工业年开采量为3958×104m3,农田灌溉为701×104m3,农村生活年用水为1820×104m3。
2、水资源现状
石家庄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石家庄市是全国35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石家庄地区水资源总量为23.5亿立方米,需水量为32.81亿立方米,近10亿立方米的差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人均水资源量为258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比以缺水著称的以色列还少,按国际公认的评价贫水的定量标准,属绝对贫水区。 2.1地表水
石家庄属于海河流域的子牙河水系,滹沱河为主要河道,滹沱河为区内的主要河流,1959年前该河常年有水,自1959年上游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后,受人为控制和气候干旱等因素影响,一般仅在丰水年或水库放水时才有水流通过,其特点是过水时间短、流量大。据水利部门提供的1970-1997年径流量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648×108m3,最大径流量为9.7634×108m3(1988年)。
石家庄目前建有大型水库4座,总库容31. 3亿m3;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约3.14亿m3;小一型水库35座,总库容0.916亿m3。所有河道除雨季外,大多数处于干涸状态;市区地表水主要有民心河等景观工程,以及东、西明渠两个排污渠,其他再无地表水存在;地表水蓄量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按国际通行惯例,地表水利用率超过20%,对生态环境开始有影响,超过40%产生严重影响。石家庄已远远超过这个界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触目惊心的。
2.2 地下水
2.2.1地下水位年变化过程
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城市,地下水位动态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地下水位随开采量及补给来源而发生变化,同时开采量和补给量又决定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每年3-4月份春灌开始,地下水位由年最高水位开始下降;4-6月份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下降速度加快,直至雨季来临前降到最低值。雨季由于停采或相对减少及汛期降雨补给,水位由下降转为回升,其间由于秋播和冬灌,农业灌区呈现小幅度的水位波动,然后水位一直回升到下年的1-2月份,达到最高值。而后,又开始了下一个水文年的水位变化周期。
低、高水位出现时间:低水位期,平原、山区一般在6月底、7月初;城市一般在8月中旬。高水位期,平原、山区一般在年末,城市一般在第二年1-2月份。由于近些年干旱少雨,水位下降幅度大,导致高水位期在平原、山区推迟1个月左右;城市推迟2个月左右至持续下降形势。
2.2.2 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
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在多种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占主导地位,降雨则对各种动态类型成因均有密切相关关系,本区地下水位可分为如下动态类型: (1)降水入渗——农业开采型
广泛分布于井灌及井渠双灌区,系平原区主要地下水位动态类型。其基本特征:春灌开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到汛期,由于降雨和停采水位开始急剧上升,并持续到9月份,以后由于农业区开采量减少,加之秋灌、冬灌影响呈缓慢上升并延续到来年春季。 (2)侧向补给——工业开采型
分布在石家庄市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及辛集等集中开采区,其水位变化受城市开采量的控制。高水位一般出现在12月份或来年的1-2月份,该时段由于天气寒冷、用水量不大,水位处于稳定期。以后随天气渐暖,开采量逐渐增加,地下水水位随之大幅度下降。到9月份以后天气渐凉,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地下水位逐渐得到回升。 (3)河渠水渗漏补给型
主要分布在渠灌区及河流两侧地带。其特征为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主要受河渠水控制;常年流水渠道(污水渠)两侧地下水位平缓、变幅小;季节性河渠两侧地下水位反映灵敏、急剧、变幅大,并且变化幅度受流量控制。河渠水渗漏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是主要的,而降雨、农业开采是次要的。 (4) 水库渗漏补给型
主要分布在黄壁庄水库坝下地带,面积较小。该类型地下水位和库区水位历时曲线基本一致。其基本特征为:由于受上年降水影响,2-3月份库水位达到最高值,地下水水位随后也达到
最高值。由于春灌,水库水减少,地下水位受库水位急剧下降影响而大幅下降。汛期水库水由于降雨补充,水位抬升,地下水位也得到较快的回升。因此水库水位是影响该地下水类型的主要因素,而降水和开采则是次要的。由于水库常年有水,补给源充足,地下水变幅较小, (5)径流、越流补给开采型
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中部各县,为深层承压水的一种动态类型。该类型地下水除受本含水层开采影响,亦受浅层开采和降雨影响,补给来源主要是侧向径流和越流补给。其特征为春灌开始,水位明显下降直至汛期,汛期及其以后由于开采量减少,在侧向径流和越流补给作用下,地下水得到补充,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一直延续到下年春灌。由于该类型水受浅层水影响,与浅层水动态特征较相近,只不过由于水位埋深大,补给时间长,上升期时间略晚于浅层水的上升时间。
(6)径流补给——径流排泄型
分布在栾城、赵县一带,为未开采的深层水。六七十年代,多呈自流形式。该动态类型水位变化与开采及降雨关系不密切。地下水补给源较远,主要来自山区侧向径流补给。在径流排泄条件下,全年地下水位始终呈缓慢持续下降状态。说明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储存量在慢慢消耗。
2.2.3地下水位埋深概况
(1)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现状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总的变化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由浅变深。水位埋深小于20m的浅埋区分布在滹沱河上游地区,平原的沙滋河流域及西部山前地带,面积为1613.74km2;水位埋深20-30m的区主要分布在滹沱河的中下游地区,平原的栾城县及藁城市南部、晋州中部地区,面积为2657.66 km2;水位埋深大于30m的区主要分布在元氏县的平原地区,赵县中部、晋州南部及辛集市大部,面积为2369.02 km2;水位埋深大于40m的区主要分布在辛集的南部地区及高邑县后庄头一带,面积为335.71 km2,全区最大水位埋深辛集市王口达60.40m。
石家庄市区由于受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控制,地下水位埋深由周边地区向中心地带逐渐增大。一般为30-40m,其中印染厂-柏林庄-赵陵铺-东古城一带大于40m,面积为38.63 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2.28m。
表2 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多年变化表 单位:m 县、市 石家庄市 辛集 1975年 8.9 10.21 1980年 5.76 6.30 1985年 21.64 11.47 1990年 29.73 16.05 1995年 39.13 20.46 2000年 35.63 25.03 藁城 晋州 新乐 鹿泉 正定 高邑 赵县 元氏 无极 深泽 赞皇 栾城 行唐 灵寿 平均
9.59 12.11 8.33 7.32 9.48 13.56 11.56 7.40 7.93 12.36 6.95 9.62 9.09 10.92 7.14 6.40 8.44 14.58 13.69 13.06 9.98 8.60 17.08 9.11 5.08 6.25 10.41 14.38 15.31 11.22 9.74 14.53 19.02 18.07 16.09 12.12 11.88 18.98 12.64 10.79 16.61 14.86 17.51 19.38 9.91 9.55 18.02 25.78 22.47 22.98 14.14 13.44 24.88 18.34 10.83 18.62 23.53 25.80 11.72 11.17 28.66 28.27 28.24 29.19 18.01 21.04 22.72 12.34 22.99 26.38 30.01 16.66 13.90 23.53 35.82 33.46 30.64 20.52 23.46 24.27 12.72 25.76 (2)低、高水位期水位埋深
低水位期地下水位埋深: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28.24m。石家庄市区平均水位埋深33.92m;平原区深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32.20m。
高水位期(年末):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25.68m。石家庄市区平均水位埋深33.89m;深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27.52m
低水位期与高水位相比: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由于连续几年干旱低水位期比高水位期水位埋深低2.56m。石家庄市区由于1996年丰水年迟后补给和2000年滹沱河弃水,加之开采量减少等原因,导致低水期比高水期水位埋深高出0.02m;深层地下水由于富水性差,加之气候干旱,水位难以恢复,低水位期比高水位期水位埋深低4.68m。 (3) 深层地下水位埋深现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