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玄学的三个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
(1)正始玄学:三国魏正始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在哲学上以发挥老子思想为主,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说: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
(2)竹林玄学:以发挥庄子思想为主,主要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史称“竹林七贤”。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对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
(3)元康玄学:晋惠帝元康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裴頠、郭象。裴頠提出了“崇有”论。郭象提出了“独化自足”论。 他们关于名教自然的观点:名教即自然。
年代 代表人物 学说或思想 名教与自然 正始玄三国魏何晏、王弼 学 正始年间 竹林玄 学 (老子)以无为主张名教和自然本 的统一 阮籍、嵇康、山涛、(庄子) 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越名教越自然 元康玄晋惠帝裴頠、郭象 学 元康年间 裴頠 “崇有”名教即自然 论。 郭象 “独化自足”论。 15.理学,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理学=新儒学)
(1)理学:由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
(2)新儒学:理学虽以儒家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髓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3)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连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
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6.北宋五子:周敦颐(被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17.理学四大派------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 18.张载的气本论和人性论 & 横渠四句 (1)气本论:太虚即气 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程序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 这四个步骤。 (2)理一分殊:
理一是指天体万物只有一理,即太极,是本。 分殊是指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是末。 20.陆九渊的“心即理”和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 (1)陆九渊思想核心就是“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统一的,那么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 王阳明心学思想:
A.主张“心即理”。心是一种主观精神,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B.“理”就是道。宇宙是最高的原理(我们现在谈的是关注内心) ? “致良知”
A. 致良知:良知是固有之知;良知是先验的知识;认识事物就是致良知。(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物之间。)
B. 致良知的途径:静处体会;事上磨砺
C. 知行合一:“真知即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 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鹅湖之会
? 时间:淳熙二年(1175年) 地点:信州鹅湖寺
? 目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邀请朱、陆
两人和两派学人到鹅湖寺聚会。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人格追求 1.忠恕之道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自己要站得住脚,就要使他人也要站得住脚;自己想要实现的,就要帮住别人也实现。能够从身边那一件事情作为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推己及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3)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就是为仁之道。 2.无为(老子)----(名词解释)“治大国若烹小鲜”
(1)无为:即无违自然,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2)“无为”即自然。
(3)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无为,就会打击,贬损积极进取精神。
3.柔弱胜刚强(老子) (1)水的哲学
A.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婴儿的哲学
A.“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B.骨弱筋柔而握固。 4.儒家如何追求仁义: (1)以仁为思想核心
A.从政治作用上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合一。
B.从主体的道德修养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C.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D.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2)以义为价值准绳 A.“义”者,宜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民间俗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D.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将人民的利益和全体人员,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统一起来。
5. 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庄周蝶化,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 (1)无待:真正的自由是一切主体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
无我:无我是一种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允许一切限制,连同主体本身都彻底否定了。
(2)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3)人生如梦。 评价:
(1)是一种自我精神安慰,是一种以洒脱清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高雅精神胜利法。
(2)是对时代环境的曲折反应。
(3)具有消极作用,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反对积极进取。 6.简单阐述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破、忘、守、游】 (1)破(破除,否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