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解析] A“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错。C“不能认同”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表达了年轻记者这样称呼周有光无可厚非的意思;再者,本项的因果关系也不对。D“都是主观的”不准确,材料二对周老功绩和成果多是客观陈述;材料三也有引用周有光的自述;“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错。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C )
A.从材料一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谈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解析] B“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错。D“不能让人心生敬畏”错误,材料三“没有敬畏之心”的说法是在特定的背景下针对某些居心叵测的人而言,这个说法也不准确。E“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错误,二、三则材料都有纪念周有光先生的目的。
6.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4分)
答:__示例:(1)盲从,毫无疑问地应该被摒弃;而保持一种怀疑精神是必要的,但怀疑一切,为“怀疑而怀疑”,却是另一种形式的盲从,也是要不得的。周有光反思的“盲从”和刘一达批评的“怀疑”都有社会、时代的背景。(2)二者都是理性缺失的产物,“盲从”是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然结果,而有些人的“怀疑”(一切)的言行,却是自我主体性极度膨胀、绝对虚无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不健康的。__
[解析]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