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辅导4(第七、八、九章)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明确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3. 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教师是学前儿童的研究者;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2.教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表现在对学前儿童心理方面、认知能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等的影响。
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指的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所谓的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观察能力的作用:促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观察能力的特点: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
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要有强烈的观察冬季;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目光沟通、动作沟通、语言沟通、面部表情沟通。
教师的沟通技巧:熟记儿童的名字;选用适当的语言;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语调语速要适当;语气要和善;善于倾听;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提高语言素养(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开放自己、尊重他人,双向互动的);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
沟通能力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前儿童全面参与的能力;有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的情况。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广义的组织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活动需要的综合能力,主要有生活指导能力、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能力、教学监控的能力、创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学的应变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活动、语言的组织能力。
培养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的作用:有利于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一)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教历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教历研究一般包括如下项目:一般项目、课前计划、过程描述、课后反思。 以下是流程图:
一般项目
课前计划
过程描述 教历
课后反思
自我反思 合作反思 交流反思
课堂实践改进措施 专业学习掌握新技能
(二)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同伴互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践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课改沙龙)和专题讨论(辩论)四种方式。
(三)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反思日记”包括三种类型:自传叙事、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
“反思日记”的表述方式:叙事为主,夹“叙”夹“议”;基于生活,超越生活。但在撰写反思日记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应该有个主题,故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同时反思日记不是检讨书、悔过书;反思日记的回忆不是写工作总结;反思日记对课堂教学的描述不是写教案设计;反思日记不是文学创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心灵有感和激情马上记下,不要管语句是否通顺,以免思绪稍纵即逝。
(四)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环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据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做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案例总结。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 4.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
在我国,学前教育包括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之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一般而言,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指从出生到十八岁的孩子。
1.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坚实基础;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向家长才换手争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包括志愿者、家长俱乐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3.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
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包括:个别联系方式和集体联系方式两种。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和家长咨询、书面联系等。集体方式包括: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家长座谈会、以及网站与短信等。
二、幼儿园的社区工作
幼儿园的社区合作:是指幼儿园和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社区内学前(有时包括社区外)儿童的身心发展。
1.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优化社区学前教育的功能;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促进社区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2.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育中心(亲子班和家长学校两类);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学习目标
1.理解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2.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3.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与意义 1.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的问题
社会要求的提高; 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