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系统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是最基本特征/本质属性)
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体性观点要求:观察处理问题时着眼有机整体,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处理好局部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 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根本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质变互相转化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状态按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
4.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及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事物的度,有其关节点。关节点,指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重视量的积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1.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 是发展和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着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
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③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
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④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故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4.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过程。
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过程;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
过程”;
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不是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为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方向上,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发展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循环论、直线轮。
6.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②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 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
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
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 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
? 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之中。 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矛盾(内因),也离不开外部矛盾(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
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方法论意义:①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 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
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 意义: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并用; 注意:坚持它,就必须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
? 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其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
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都包含着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3.矛盾的不平衡性
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其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