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行车文化的个人看法与感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8 12:48: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自行车文化的个人看法与感想

前两天看《世界博览》,有一篇介绍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很好奇。

本以为中国是一个自行车之国,看完本篇后,却没有了这种感觉。

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从孩子到老人,从邮递员到公司经理,从大学预科生到现代流行人类朋客,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

虽然阿城仅有七十多万常住居民,自行车拥有量却高达六十万辆,全城约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车承担的。

阿城的自行车普及、流行以及该城创造的自行车文化反映了阿城人不尚虚荣、踏实务实的生活态度。

与欧洲其他地区一样,自行车是在19世纪进入阿城的。

但为什么自行车独独在这里备受青睐呢?这其中有着深刻根由。

阿城原址是一片废弃的垃圾场,位于埃塞儿湖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带,运河交错、地势平坦,使用自行车方便省力;其次,阿城人口稠密,建筑林立,街道狭窄,汽车行驶极为不便。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阿城自行车数量确实一度大幅下滑,但为时不长,自行车便又卷土重来。

阿城人偏爱自行车,他们为爱车设定了节日。

2000年9月24日,阿城通过了一项法案,宣布该日为“无机动车日”,

继而规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自行车日”和“全国风车日”,这一天,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欣赏沿街的风车,自行车再加上美丽的风车,构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组合。

中国亦有自己的自行车文化,在汽车消费还没有成为时尚时,自行车曾经一度占领着城市、乡村市场,曾经看过这样的场面:下班时间一到,某工厂大门边鱼贯而出的都是凤凰飞鸽,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高档消费渐渐站在最前线的时候,自行车落在了以家庭轿车、摩托车为主的交通工具之后,我们走在街头,不再为身后的自行车铃声惊吓,引起我们恐慌的是汽车尖利的鸣笛和摩托车震耳的马达声。

能堵塞交通的已是甲虫一般在道路上缓缓蠕动的汽车,自行车被挤到了路边甚至上了人行道。

谁在开着轿车的朋友面前依然推着一辆自行车简直对自己就成了一种耻辱。

自行车渐渐成了运动性工具,只有一些学生,体育爱好者依然喜欢在车辆如梭的街头在僻静小巷在你的面前一闪而过。

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想起了这篇介绍荷兰自行车文化的文章,口中呼吸着汽车排出来的尾气,眼见路口红绿灯处捏着刹车把的寥寥数人,单薄的站在斑马线后方,一种别样的寂寞。

正走着,身后一声鸣笛惊得我赶紧闪到道旁,一辆娇小的甲虫风驰电掣般自身旁呼啸而去,得意的声音,什么时候,人行道也被这样的制造废气的东西占领了,以后还有没有自行车的一席之地呢?

回过头来看阿姆斯特丹,这所城市并不是一个贫瘠的城市,能够在阿城居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该城人多房密,房价长得比天还高。人们喜欢自行车也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且人类学家认为,人们对自己喜爱的事情是说不出理由的,只觉的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祖辈传下来的遗产。

当然,遗产也好,健康也好,自行车行业的发达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对人们造成的损害,较少了废气对身心的损害,一举两得。

我们的自行车文化什么时候复苏起来,不知有没有时日可待。

搜索更多关于: 自行车文化的个人看法与感想 的文档
自行车文化的个人看法与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lzfm2ksrq9kcel7h0r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