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从古诗词到现代诗
前言:
由观摩《将进酒》课堂视频发散开去的语文教育学作业,鸣谢太胜哥的诗歌启蒙,鸣谢伊格尔顿的《怎样读诗》。
之前写的发言提纲,其实最想说的是第四部分(虽然解读版权不是自己的,但当时听得一个震撼~)。
只能陈述观点但没时间阐释的感觉确实不太好,不过好在书写亦是陈述行为,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了。
-------------------------------------------------------------------------------------------------------------------------
诗歌教学:从古诗词到现代诗
一、差异:
1、朗读手段:音乐性——与反音乐性
相对于古典诗词来说,现代诗不适合朗读,或者准确地说,不适合吟诵。甚至有的诗,刻意地要反对音乐性。
2、理解障碍:字词障碍——体会障碍
诗歌的理解障碍已不再是具体的字词,而是如何去体会。古诗词难看懂,但容易被吸引;但现代诗从字面来说没有什么理解障碍,但读的时候却常常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不知道怎么去感受。
3、表达方式:抒情——反抒情
将进酒的抒情性无疑很强,而现代诗与之相比,情感却会显得内敛与节制许多。比如卞之琳的诗就存在着反抒情的倾向。有很多现代诗人擅长用叙事来写诗,比如希尼,9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等。希尼就有首诗,是怀念他去世的母亲的,诗歌全首只是记叙了他和母亲一块儿叠被单的事情,基本没有抒情的句子,但却在节制的叙述中传达出深情的力量。 4、审美障碍:美——丑
这点不多做说明,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现代主义的审美观是很开放的,欣赏美的事物自然会产生愉悦,但现代诗人却常常从丑的事物中提炼出美来,那么理解这样的诗,我们首先得转变的,就是审美的观念。
但不管差异如何,只要是好诗,就肯定蕴含着一种真诚的表达欲望,而理解诗歌的核心,也就是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与理念。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讲述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体验诗歌。
二、操作方式:
因此,我比较欣赏新批评的观点,读诗应该从遭遇文本开始,诗歌之外再无其他。没有什么是在文本背后的东西。诗歌本身就具有自足性。
而所谓遭遇文本,固然可以一遍一遍地直接读,但也还是有一些技巧性的手段可以使用。这就是从形式入手。因为形式才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而思想、情感,言外之意物外之象等等,都要依附于形式存在,才不致沦为无根之水。
而观察形式,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二,一是抓住一些可以关注的角度,二是盯住特定对象。
1、观察角度:
语调、情调(音高、音色、音强、音长)——其实通过不断朗读,就能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其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这个。
强度,速度,节奏。(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看英文原诗的话就能发现,其实全诗就是一句话,一句话不断地跨行,就仿佛迅猛的西风一样刮向读者,让人在极高的速度与强度之中,感受到澎湃的力量。) 纹理(声音的感知模式) 押韵
句法、语法、标点——结构方式/章法 含混与悖论
习见的观察角度:
表达方式(抒情、叙事、描写、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象征……) 意象
2、观察对象:
整体(首先把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诗行(我觉得诗歌如果要找基本单位的话,诗行可以算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词汇 语音
单位间关系(前面4个,其实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单位,而还有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观察对象,就是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比如词组、跨行、结构、互文)
3、比较有意思的阅读方式:
(1)去除作者的阅读——当你盖去作者,盖去时代背景等等附加在诗歌上的资料后,其实反倒离诗更近了。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能使读者直接面对诗歌,而且还会产生一种推测的欲望,去想作者是谁。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在进行风格的鉴赏与识别,虽然会存在给作者贴标签的倾向,但类型化是个性化的前提,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越全面,其实换个说法,只是我们给他贴的标签越多而已。而且,在推测之后再知道答案,印象会更为深刻。 (2)比较阅读:
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诗人的多样性(郭沫若);诗人的成长轨迹(戴望舒);
同一作者的相似表达——看一首好诗是如何诞生的(当你老了,在学童中间,丽达与天鹅)(叶芝与茅德冈,求而不可得,永恒的追求,就常常出现在他的诗里) 同一主题/类型的不同诗
(3)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结合阅读
现代主义的诗人很多也同时具有理论家的身份,他们的诗歌写作,具有实践诗歌理论的特点,实验性很强。
(4)不同情境下的反复阅读
自我情绪投射其中,以诗歌来观照自我。前三者看的是诗,这一个看的是自己。
三、诗歌教育的优势:
1、在有限的课时下,诗歌比散文、小说、戏剧更适合课堂教学——阅读的完整性,保证体验。
2、诗歌更能锻炼人的信息捕捉能力——让人敏锐起来。
3、诗歌让人警惕语言——好诗首先好在表达方式,而不是主题观点正确,诗歌的精致、个性追求使其尤为不能容忍陈腐的语言。——引申:反思反省能力
4、诗歌最反映内心的文学样式——发明本心(写诗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读诗是倾听他人内心的钟鸣)
5、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优势——精致的艺术品 6、诗歌的情感教育功能
四、案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故土
我们不把它珍藏在香囊里,佩戴在胸前,
我们也不声嘶力竭地为它编写诗篇,
它不扰乱我们心酸的梦境, 我们也不把它看成天国一般。 我们的心灵里不把它变成 可买可卖的物件,
我们在它的身上患病、吃苦、受难, 也从来不把它挂念。
是呵,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套鞋上的土, 是呵,对于我们来说,它是牙齿间的沙, 我们踩它、嚼它、践踏它, 什么东西也不能把它混杂。
可是,当我们躺在它的怀抱里,我们就变成了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