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作者是( ) A、陆定一 C、胡乔木
B、陶铸 D、范长江
2、下列关于新闻语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生动、形象
B、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简练、通俗、生动 C、由于追求简练,因此新闻语言难免枯燥与呆板 D、可读性是新闻语言的首要追求
3、中国报道史上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著名记者是( ) A、王韬 C、梁启超
B、邵飘萍 D、黄远生
4、作品分析时“唯理论”容易造成的弊端是( ) A、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甚至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B、将局部经验当作普遍规律
C、过于强调作品的个性,忽略新闻作品的共性要求与特征 D、过于关注文采,而忽视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代表作的是( ) A、《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C、《生命的支柱》
B、《相思正是吐黄时》 D、《“妈妈教我放鸭子”》
6、评析新闻作品时,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体现的是下列哪两种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 ) A、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 C、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B、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D、发散思维与统摄思维
7、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 )
A、倒金字塔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B、纵横式结合的结构 D、悬念式结构
8、“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这一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描写 C、叙述
B、议论 D、抒情
9、“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一段文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描写 C、对比
B、说明 D、议论
1O、新闻文体中的“电讯”,是指下列哪一种体裁?( ) A、消息 C、特写
B、特稿 D、通讯
11、“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 ) A、接近性 C、时效性
B、可读性 D、重要性
12、《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C、刘少奇
B、邓小平 D、胡乔木
13、下列新闻作品中,不属于人物通讯的是( ) A、《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师魂》
14、《彭德怀印象》的作者是( ) A、史沫特莱 C、埃德加·斯诺
B、斯特朗 D、爱伦堡
B、《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D、《“飞天”凌空》
1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通讯的是( ) A、《春夜》
C、《祁连山北的旅行》
B、《水城威尼斯》 D、《华美窗帷的后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l6、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
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 ) A、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C、爱国主义情操 E、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17、下列新闻作品中,以记载重大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有( ) A、《上海严寒》 C、《日本签字投降》 E、《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18、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防止哪些错误倾向?( ) A、唯形论 C、唯理论 E、任意论
19、在新闻作品中,具体使用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A、设置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 B、所设置的悬念应是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C、同一作品中所设置的悬念不应多于三个 D、所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 E、作品需要揭示悬念结果
20、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
( )
A、真实性 C、个别性 E、重要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l、简述如何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22、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B、特殊性 D、可看性 B、唯心论 D、经验论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D、《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B、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D、正确的研究动机
23、为什么应当坚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试述《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25、试述《记鲁迅》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这是一则写于1980年代后期的文艺消息,是一篇出人意料的优秀写作,它将普通的文
艺新闻写出了新意。请从以下三方面对本文进行分析: 一、本文的基本构思和主题。 二、本文导语的特点及作用。 三、本文的结构及文风。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6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行家们论崔嵬艺术 评论界谈王朔作品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一个已故去的艺术大师崔嵬,一个刚跃上文坛的新人王朔,这本不属于同一时代又不相干连的名字,偶然中被排列在一起。研讨他们电影作品的两个学术会议,恰好于同一时间(3月初)在北京进行,从而引起记者的联想与兴趣。
《红旗谱》近日在电视上复出。崔嵬创造的艺术形象,对今天的观众是否有强烈的震撼?王朔作品改编的《顽主》等4部影片将陆续公映,又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电影史上一笔可珍重的财富,当前一种新的电影现象,被同时提到了影坛的备忘录上。
30年代投身抗日,其后在艺术天地里叱咤风云的“大师”,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他浩然之气升华的艺术以及艺术家的风范成为会上研究的课题。在特定历史年代所造就的崔嵬达到了世界观与艺术观的统一,政治倾向与生活真实性的统一,革命气概与艺术品格的统一,从抗日时改编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到6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段黄金季节里执导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杨门女将》等都是成功的例证。分析崔嵬的艺术之路得出这一结论后,电影评论家马德波称他是“生逢其时”,之后呢?他说,“以政治斗争为纲”垄断艺术领域,曾经领一代风骚的大师的灵感和魅力也不能随心所欲了。
那是时代的遗憾,但历史却不容割断。记者注意到,无论持何种观点的评论者,对崔嵬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功绩都予以肯定,而他的同辈则颂扬他“战斗的一生和艺术至今仍不失光彩”。
虽然文学界对王朔评价不一,对他小说中的人物走上银幕,评论家雷达认为是“当代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城市漂泊青年和眼花缭乱的世界进入了王朔的作品,复杂的社会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