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
一、寿山石雕起源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俑之后几千年来,俑的艺术千姿百态,其质有铜、银、木、石、玉、陶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动物为俑类雕塑艺术增添了风采;而寿山石猪的发现使寿山石雕艺术源于南北朝之说遂为专家们确认。
在此之前,寿山石雕始于唐宋的说法曾经持续了很久。高兆的《观石录》曾说:“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牵致巨石塞坑”。所谓“造器”便是指石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取相同的说法。1966年,福建著名金石家潘主兰,在他编写的《寿山石刻史话》一书中提出“福州寿山石刻,远在南朝时代就有了动物创作,这样看来,它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首次在文字上将寿山石雕刻史推前
1
了五百年。
福州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从古墓中发掘的寿山石翁仲俑,石材为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玉雕的翁仲风格一致,一些考古专家曾推测为汉代之物。但是未发现有纪年墓砖,故此推断尚待证实。正如中国雕刻艺术的始源,由于1987年辽宁地区发现了六千年前的小雕像,使中国雕塑艺术的起源至少提早了三千年。如果寿山石翁仲俑得到证实为汉代之物,寿山石雕得起源将再推前二三百年,正值中国雕塑史上成就辉煌得时期。随着今后考古工作得发展,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寿山石雕的起源年代也许将会推至更为久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宗教亦大行其道。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唐代已极为昌盛。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带也大兴寺院,地方志上曾记载的便有延庆禅院、镇国禅院、广应院、翠微院和林洋寺等多所,僧众达数千人。一时善信四至,香火鼎盛,相传寺僧们曾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除自用外,还作为纪念品答赠各方来客,惜至今未发现有唐时遗物。寿山广应院创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在其遗址上虽曾发掘出龟、马等半成品雕件,然广应院二度毁于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和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遗物也有可能为明或宋所制,故未能确实是否为唐代之物。
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唐宋时俑制十分兴盛,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繁荣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雕刻艺术被大大推进一步。在古俑的制作方面,中国北方出现大量陶
2
俑、纸俑、木俑,作为陪葬品,闽中地区民间则大量采集寿山老岭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从福州、闽侯宋墓出土的众多明器可以证实当时寿山石俑非常普遍。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1965年从福州东郊登云水库工地一座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墓葬出土的文物,其中有寿山石刻的文武俑、侍俑、男女俑,形式有立像、坐像,姿势大多作拱手状。动物类有青龙、白虎、鸡犬、龟蛇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石俑,人物类的尺寸大小都比较统一,形象也较为粗犷;动物类则不然,寸度大小差距很大,大者高11厘米,小则仅高3.15厘米,造型简单,神态生动,龟、犬、虎的姿势各不相同。此外,还有1966年在金鸡山发掘的南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墓葬,出土了石俑数十件,这些石俑造型朴实,刀法简练,体制与前所发现的基本相同。从这些出土石俑可窥见宋代寿山石雕的艺术风貌和发展水平。
在大量出土的宋代寿山石俑中常见蛇身人首俑,而且有高11厘米,宽3.1厘米之大俑。据此可知直至宋代,福州地区仍然以蛇作为图腾标志。“闽”为福建的简称,“闽”字在门之中有一“虫”,“虫”是一条盘曲的眼镜蛇的象形。寿山石雕的人面蛇身俑与福建简称“闽”,以及闽人乐以蛇为图腾有着历史的关系,这是寿山石雕艺术的地方特色。 1973年6月在黑龙江中兴地区挖掘的金代(公元1115—1234年)中、晚期墓葬中出土褐色寿山石雕“飞天”,其脸型服饰均与宋壁书相似,福建石雕何以能辗转千里而到达北国他乡呢?这是一个待解的文化之谜。但可见寿山石在宋代已为世人所珍视。据南宋涥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梁克家编纂的《三山志》记载,宋时福州已大量开采寿山石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
3
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雕塑艺术是继唐代以后的辉煌时期,必定对寿山手雕有所影响,可以想象,其他类型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应当比目前已出土的寿山石俑更精美更多彩,惜迄今尚未能发掘得更多宋代珍品,使我们无法一览宋代寿山石雕艺术的全貌。
二、寿山石雕技法
最早的寿山石圆雕应是从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中出土的老岭石卧猪。早期的石刻造型多为棱形或方形的几何体,雕刻技法以线辅形,形线结合,形体虽简练,形象却生动,且奏刀畅快纯熟,已初具福州的地方风格。
元明之际,石章盛行,寿山石印钮应运而生,给寿山石石雕的雕刻工具带来了改革,技法表现由肩凿演变为手凿,并进一步利用雕刀修光。这一改革,使寿山石雕的技法发生质的变化。
发展至今,寿山石雕已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表现技法,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而技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圆雕、镂空雕、高浮雕(又称半悬雕)、浮雕(又称厚雕)、薄意雕、线刻与镶嵌,还有钮雕与链条雕刻等。
圆雕:寿山石的圆雕,不论是人物、动物、山水、花鸟,要把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展示给观众,强调正面效果,同时并不忽视侧面与背面的雕刻,与只刻正面,背面无工的其他雕刻有所区别,寿山石的圆雕作品主题突出,繁简有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圆雕是寿山石雕中最广泛采用的形式,作者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与技艺水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