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同步练测
第一课时
一、基础训练 明朗、沉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5.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
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A.颓圮(pǐ) 酵(jiào)母 浮藻(zǎo) ...
霉菌.
(jūn) B.彷.(páng)徨 彳亍..(chìchù) 回溯.(suò) 佝.(jū)偻 C.胆怯.(què) 忏.(chàn)悔 惆.
(chóu)怅
枯槁.
(gǎo) D.青荇.(xìnɡ) 踟.(chí)蹰 呻吟.
(yín) 矫.(jiāo)正 2.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 的诗歌作品的。 (2)徐志摩把对母校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地方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戴望舒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
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
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
了一个新纪元。 6.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沉静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7.对《雨巷》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代表美丽、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 8.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B.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许多新样式。《雨巷》和《再别康桥》就有不同
1
的结构样式。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二、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从《雨巷》中节选的诗节,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9.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10.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描述了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11.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把“逢着”改为“飘过”,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态特征? (二)阅读《再别康桥》有关诗节,回答后面问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2.所选诗节可以分为两层,这两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3.对《再别康桥》的前两节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
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下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由诗中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怎样的内心感受? 15.“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的梦,还是昔日的梦?
三、语言运用
16.仿照例句,另选一个事物写出一个有意蕴的句子。
2
例句:叶是树的眼睛,看过荣枯,阅尽春秋。 答案与解析
1.A(B.“溯”读sù,“佝”读ɡōu。C.“怯”读qi8.D(新诗分自由体诗和旧体诗,旧体诗讲究押韵。) è。D.“矫”读jiǎo。) 9.幽僻 阴沉、郁闷 2.A(“品位”,名词,指物品的质量或作品达到10.不能调整。从内容和层次上看,这三个句子表的水平。“品味”,动词,仔细体会玩味。“贯注”达的意思是由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情绪,逐层深入精神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猜测。) 3.B(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4.C(“印象派”不对,应为“象征派”。) 5.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6.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7.B(“雨巷”是诗人所处社会现实的象征。) 的。从音韵上看,这首诗的每一节的第3、6句押韵,调整后音韵不协调。 11.作用: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征。 12.前两节是一层,后两节是一层。第一层写景,写了夕阳下的金柳,青荇,水草,清泉,浮躁等美景。第二层抒情,追忆往昔生活,表达怀念之情。 13.D 14.悲伤、遗憾、苦闷。 15.昔日的梦。 16.示例:月是夜的眼睛,看过圆缺,阅尽悲欢。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