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⑶桃花源人生活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丰衣足食,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为: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诗歌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语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0、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⑴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宁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满尔虞我诈的,要像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⑶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3)
阡
陌
交.通.
( )
(4)遂.迷,不复得路 ( ) (5)
仿.佛.若
有
光 ( ) (6)
屋
舍
俨.然.
( ) (7)
咸.来
问
讯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
,欣然规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4.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后 遂 无 问 津 者
(3)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5.按原文填空。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
,
中
无
杂
树, , 。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
自
然
环
境
的
句
子
是: ,
, 。
(3)文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
环
境
的
句
子
是: , 。 二、课内阅读
(2020·南平中考)阅读课文2~5段,完成6~9题。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阡.陌.交
通
晋
( )
(2)
无.论.魏
( )
(3)
处
处
志.之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8.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
句
子
是
:① ;
② 。
9.选文第1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类 (2)从前的、旧的 (3)交错相通 (4)终于 (5)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整齐的样子 (7)全、都
2.【解析】选A。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3.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答案:(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后遂无/问津者 (3)不足/为外人/道也 5.答案:(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6.答案:(1)田间小路 (2)不要说,(更)不必说 (3)做标记 7.答案:(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8.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概括。
答案: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答案解析
1.答案:(1)类 (2)从前的、旧的 (3)交错相通 (4)终于 (5)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