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葡萄发展概况
(一)我国现代葡萄生产的辉煌成就
欧亚种葡萄早在2100多年前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新疆栽培葡萄历史已有2300年以上。但葡萄在旧中国发展极其缓慢,生产规模很小,多数中国人一生都没有品赏葡萄和饮葡萄酒的机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落后的情况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1.葡萄产区迅速扩展,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
我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业,经过20世纪50年代恢复发展及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后,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近30年的持续努力使葡萄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至2007年底已分别增为438.4khm2 和669.7万t。与1978年相比,葡萄面积增长为17倍,产量增长为65倍。平均年增约1.5万km2和近23万t。近10年当中还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至2008年底,全国葡萄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增为451.3khm2和715.1万t。
北方主要葡萄产区凭借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大步发展,一些新区,包括广大南方地区也开始积极种植葡萄。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一批现代化的酿酒、鲜食和制干葡萄生产基地相继建立,葡萄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按葡萄面积和产量看,新疆一直居首位,约占全国的25%,新疆、河北、山东、辽宁、河南5个产区的葡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66.2%。南方13省市的葡萄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8和21.5%。
2.葡萄育种研究进展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葡萄育种者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了很多品种和品系,育种方法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葡萄育种的常规途径,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有效的育种方法之一。近10年,国内通过杂交育种共培育了37个鲜食品种、9个酿酒品种和3个砧木品种。杂交育种分常规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杂交育种。
(2)实生选种 世界许多著名葡萄品种都来自实生育种,如早巨选、高尾等品种。国内利用实生育种已选育出许多品种,如京优、京亚等品种。
(3)无性系选种 无性系选种又名芽变选种,这种方法比杂交育种和实生选种简便易行,而且选育周期短,见效快,一旦发现新的优良性状变异即可进行繁育和推广栽培。近年,我国利用该技术培育出10多个品种。
(4)诱变育种 自然突变尤其是优良变异毕竟很少,为了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变异,从中选择新的变异类型。
(5)生物技术育种 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技术,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的影响,对后代进行早期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育种方法。
3.葡萄品种组成丰富多样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多年的引种及我国葡萄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品种单纯、优良品种少的问题已发生根本变化。“巨峰”及巨峰
系等日本大粒葡萄品种及美国红地球等葡萄的引入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现在生产上的优良鲜食品种组成包括果实多姿多彩的红、绿、黑葡萄,还有霞多丽、赤霞珠等一批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有力推进了葡萄消费丰富多样化。近10年,国内约有68个新品种通过了审定或鉴定。
4.葡萄栽培水平全面提高,贮藏加工业快速发展,市场欣欣向荣 我国目前十分重视培养葡萄科技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葡萄育苗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设施葡萄栽培和观光葡萄产业快速发展。鲜食葡萄采收后分级、包装、运输条件改善,贮藏和加工业蓬勃发展。过去相当落后的葡萄酿酒业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国葡萄酒企业约600家,一批现代葡萄酿酒企业已在国内市场占据牢固地位。
5.我国葡萄产业国际地位不断攀升
我国葡萄生产规模在20世纪(1997)已跻身世界前10强,进入21世纪我国的葡萄产业地位更逐步攀升。据联合国FAO统计,2007年,我国按品种栽培面积已居世界第5位,按年产量居第3位。我国葡萄产业的辉煌成就引起世界瞩目。
据OIV最新统计预测,我国2008年的葡萄产量达720万t,已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按鲜食葡萄产量我国已持续多年位居世界第1位。我国葡萄生产的历史性巨大成就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许多地区农民奔小康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