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淮安市人民小学王会光
一、课题选题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人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作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已走在江苏教育的前列。随着江苏省今年“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为苏北教育增添了活力,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实验,我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就是网络化课堂教学。
二、外延与内涵: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相互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目前用于学科教学的网络环境主要有: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室网络,以分散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的校园网与Internet,当前以前者为主。网络环境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网络教学环境具有教学媒体的集成功能、教学信息的扩充功能、教学过程的交互功能、学生地位的主体性功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功能、教学情景的虚拟化功能等等,它的运用扩充了教学内容,开放了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通常人们认为,教学活动中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这些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教育思想对教学模式的构建影响很大。例如:在赫尔巴特“教师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构建了四段式教学模式:明了(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合(形成概念,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得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运用);在杜威实用主义的“学生中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活动―问题―知识―方法―验证。环境对教学模式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例如:在以口头语言为传播媒体的远古时代,教学模式只能是面对面的,一对一或一对有限个人的群体的教学,到了以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为媒体的近、现代,教学模式由面对面的教学,拓展到遥远的空间,克服了时空的局限,形成了远距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也应有自已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计算机为终端,依托计算机网络或互联网(Internet),创设的课堂教学、学习的境界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具有广泛的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三、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2.提升办学品位。
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一流名校。
3.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研究价值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因需学习、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整合于传统课堂,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出现了网络、课堂两种环境。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弥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出的难以向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的缺陷,同时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而不再是局限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又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堂讨论(可分小组进行)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网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完成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但是,若仅让学生就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缺乏传统课堂中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学生则易于偏离学习目标,这时传统课堂又显示出它的魅力。网络化课堂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五、研究基础与保障
我校为省级实验小学,承担过多个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现有网络教室3个,班班实现光纤接入。省级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教师大专达标率90以上,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多数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并能够制作课件。
六、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5年11月——06年12月) 课题设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分解和落实子课题。
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确定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模式,并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撰写教学研究文字稿.建立学科专题网站
总结评价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课堂教学展示,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在式样研究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协作者,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建构自身知识结构。通过培训,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具有必要的技术素质,如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点播等网上教学手段,开发符合本学科教学情况的课件、方案与评价系统,建立逻辑性的立体课程结构,设计界面友好、提纲挈领、又能辐射方方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