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郭成燕
【摘 要】摘 要:在水稻生产中,由于农户缺乏对害虫种类、发生条件、为害特点的了解,导致防虫治虫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水稻产量。为避免在以后的生产中出现诊断失误,本文对直接造成水稻减产的虫害的区别和防治技术进行一些归纳总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识别和防治水稻钻心虫的依据。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水稻;钻心虫; 识别; 防治
会东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经统计2015年种植水稻5736hm2,产量47572t,单产553kg/667m2,明显低于往年556kg/667m2的平均单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对水稻害虫的发生不够了解,防治上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造成减产。现对直接造成水稻减产的钻心虫的相关知识做一个简要介绍,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识别和防治依据。
水稻的害虫有13种,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稻纵卷叶螟、直纹稻弄蝶、稻螟蛉、稻飞虱、叶蝉、稻蓟马等,但直接造成水稻减产的害虫主要是水稻钻心虫(水稻钻蛀型害虫的总称),他们分别是大螟、二化螟和三化螟。从昆虫学角度上来讲,大螟属夜蛾科,二化螟和三化螟属螟蛾科;从其成虫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较二化螟、三化螟的体型“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体型相对则比较 “苗条”;从其分布来说,我县稻区以二化螟、三化螟最为常见。因此,现就二化螟、三化螟的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以及
防治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1 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形态。 1.1 为害特点
水稻从秧田期至成熟期均可遭到二化螟的为害。为害初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期叶鞘枯黄,叶片渐死,表现为枯鞘;2龄以后幼虫开始蛀入稻茎取食为害,被蛀茎秆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枯心苗),受害茎上有圆形蛀孔,孔外常有大量虫粪;幼虫钻蛀稻株后,因被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分蘖期造成枯鞘和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成熟期造成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折倒;同一卵块孵化的不同幼虫或同一幼虫的转株为害常在田间造成枯心团、白穗群。幼虫常群集为害,1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10头,秆内虫粪较多。 1.2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羽化后当晚或第2d即可交尾产卵。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叶片宽大、茎秆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卵多产于叶片表面距叶尖3~7cm处,也可产在叶鞘上。以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产卵较多;返青期、拔节期及抽穗灌浆期产卵较少。
蚁螟(初孵幼虫)孵出后,一般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入,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2龄以后幼虫开始蛀入稻茎取食为害。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在食料不足或水稻生长受阻时,频繁转株,加重为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受害作物茎秆内(部分枯叶内侧)结薄茧化蛹。 二化螟为寡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包括水稻和茭白。
1.3 发生规律
二化螟在我县1年发生2~3代,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稻田周围、田埂上的杂草茎秆中越冬,但由于二化螟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不整齐。因此羽化时间常持续2个月左右,形成多次发蛾高峰,造成世代重叠现象,给预测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2 三化螟
三化螟属鳞翅目,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形态。 2.1 为害特点
三化螟的为害症状基本上与二化螟和大螟相同,幼虫钻蛀为害也可造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虫伤株及相应的枯心团、白穗群,但不会造成枯鞘。
三化螟幼虫有2个为害特点与其他螟虫不同:一是幼虫只取食茎秆内壁、叶鞘白嫩组织,穗苞内花粉及柱头,基本不取食含叶绿素部分;二是幼虫喜单头为害,一般每头幼虫独占1株水稻分蘖,蛀入后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做“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整齐,称为“断环”。
幼虫为害发生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水稻心叶受害,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作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但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蛀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这种白穗容易拔起,但剑叶枯鞘不枯黄,剥开枯鞘,穗茎上有环状整齐的断痕,剥开穗茎,茎内有虫屑、虫粪较少,青白干爽。 受害稻株蛀孔小,孔处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易与大螟和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 2.2 生活习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