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3所示 ,当支架在最高位置时的H1值确定后,掩护梁长度G为:
G?H1sin(P)?I?sin(Q1)1
(3.5)
后连杆长度为:
A?I?G
(3.6)
前后连杆上绞点之距为:
B?I1?G
(3.7)
前连杆上绞点至掩护梁上绞点之距为:
F?G?B
(3.8)
从式(3.5)至式(3.8),可求出多组后连杆和掩护梁的尺寸。为了简化计算,对变量规定相应的步长如下:P1的步长为0.34弧度;
Q1的步长为0.34弧度;I1的步长为0.02;I的步长,支撑掩护式为
0.042。若上述四个变量各向前迈出五步,经排列组合变得到625组数据。
(2)后连杆下绞点至坐标原点之距为E1,如图3.4所示
图3.4 四连杆机构几何关系
(3)前连杆长度及角度的确定
当支架高度变化时,掩护梁上绞点e,的运动轨迹为近似双纽线,为使双纽线最大宽度和?角尽量小,可把e,点的轨迹视为理想直线,当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支架高度变化时,有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4所示,即:支架在最高和最低以及中间某一位置的三点。当支架的最高和最低位置确定后,在直线上的最高和最低点就确定了。根据设计经验,当e,点沿理想垂线由最高向最低运动时,后连杆与掩护梁的夹角由大于90?到小于90?变化,在夹角变化过程中,一定有一位置使后连杆与掩护梁呈垂直状态,以这一特殊状态为所求的中间某一位置,来确定直线上中间某一位置的点。
1)b1点坐标
当支架在最高位置时的计算高度为H1,此时b1点的坐标为:
x1?F?cos(P)1
(3.9)
y1?H1?F?sin(P)1
(3.10)
2)b2点坐标
支架在最低位置时的计算高度为H2,此时b2的坐标为:
(3.11) x2?F?cos(P2)y2?B?sin(P2)+A?sin(Q2) (3.12)
根据四连杆机构的几何特征要求,支架降到最低位置时,Q2?25??30?为计算方便Q2?25?,即0.436弧度。
根据几何关系P2为:
P2?arctan3)b3点坐标
G2??(Q2)??E1?A?cos?E1?A?cos(Q2)2 (3.13)
当支架的掩护梁与后连杆成垂直位置时,根据几何关系,b3点坐标为:
x3?F?cos(P3) (3.14) y3?B?sin(P3)?A?sin(Q3) (3.15)
式中P3由下式进行计算:
P3??2?(arctanE1A?arctan) (3.16)
222GG?A?E1Q3?? ?P3 (3.17)
24)c点坐标 根据图2.4所示,支架在三个位置时四连杆机构几何关系确定后,c点就是以
b1、b2、b3这三点为圆的圆心。所以,cb1?cb2?cb3为前连杆的长度。因此,可
以用圆的方程求得前连杆长度。即:
22C?(x1?xc)?(y1?yc) (3.18)
上式中xc、yc为c点坐标,可以按下列方程联立求得:
2222(x1?xc)?(y1?yc)?(x3?xc)?(y3?yc) (3.19) 2222(x3?xc)?(y3?yc)?(x2?xc)?(y2?yc) (3.20)
由式(3.19)和式(3.20)得:
222222(x3?x12?y3?y12)?(y2?y3)?(x2?x3?y2?y3)?(y3?y1)xc?2?(x3?x1)?(y2?y3)?(y3?y1)?(x2?x3)?
(3.21)
222222(x2?x3?y2?y3)?(x3?x1)?(x2?x12?y3?y12)?(x2?x3)yc? (3.22)
2?(x3?x1)?(y2?y3)?(y3?y1)?(x2?x3)?令(3.23)
:
22M?x3?x12?y3?y12
2222?x3?y2?y3N ?x2 (3.24)
T?2??(x3?x1)?(y2?y3)?(y3?y1)?(x2?x3)? (3.25)
把式(3.23)到式(3.25)带入式(3.22)式得: M?(y2?y3)?N?(y3?y1) (3.26) xc?TN?(x3?x1)?M?(x2?x3) (3.27) yc?Tc点坐标求出后,前连杆的长度和角度就可以确定了。 (4)前连杆下绞点的高度D和四连杆机构的底座长度E。 当前连杆c点坐标确定后,D和E的长度为:
D?yc (3.28) E?E1?xc (3.29)
4.四连杆机构的优选
按上述方法可求出很多组四连杆机构,并非所有的值都可以用,故要优选。优选的方法是给定约束条件,对所计算出的各组值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一组最优的值来。
其约束条件是根据四连杆机构的几何体特征要求,以及支架的结构关系,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支架的调查统计,得出的约束条件如下:
(1)前后连杆的比值范围
根据现有资料的调查统计,前后连杆的比值CA=0.9?1.2范围。 (2)连杆的高度不宜过大,一般应使D?H1。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