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声有色有趣,培养听说读写
作者:陈冬菊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年第03期
【摘要】听说读写作为基础板块,始终贯穿着各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语文作为听说读写的培养起点,既承担着优化基础的重责,又不乏从头引导的契机。然而,长久以来的固定教学模式,难免让学习效果呈现出僵硬呆板的状态,学生非但不能灵活地融会、渗透各部分知识,更别说体验到学习乐趣。为此,在新课标思想的牵引下,我们要为听说读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主体性、学科多样化、课堂趣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听说读写 教学效果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44-02 有声有色的课堂能够对小学生从理解记忆到情绪鼓励,起到全面深入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建立起趣味导学的观念,还要有别出心裁的巧思,尽力向学生展示课本中看不到的一面,用感知、欣赏替代死记硬背,用科学方法整合知识板块。 一、充实感官,优化“听”
“听”是语文学习中首当其冲的内容。只有愿意倾听,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够有效吸收知识,丰富内心认知。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足,自学能力较弱,而“听”是他们通往语文殿堂首要的途径,因此“听”的效果可谓举足轻重。如何牵引学生认真、自觉主动地“听”?就成为了值得教师们深思的问题。传统课堂中,“听”成了一种任务,学生们往往感到精神紧绷,教师要让“听”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让“有声”的空间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官是学生学习感知的直接接受者,充实“听”的感官一定要让教师的表达融入更多内容,更丰富的元素,音乐、模拟声、动作配合等都是很好的拓展方向。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春天的小雨》时,我用柔和的语调朗读课文。与此同时,我还播放了大自然的声音作为配合,雨打屋檐声、雨落池塘声、小溪流动声等,和课文内容绝妙地配合在一起,学生们由单纯的“听课”延伸为奇妙的感官享受,脑海中也会自然地浮现出春雨场景。整个倾听过程让学生觉得既新奇又充实,而精神投入也格外积极。 二、感受生活,丰富“说”
“说”即是口语表达,敢说,能说,会说的学生才能够更流畅准确地与人交流,才能够更好地表现自我,连贯学习与生活。传统课堂中,教师也很重视“说”的训练,但难免形式化、表面化,套路话,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发散。要想让学生的“说”变得丰富灵活起来,就必须从内心启发,从感知带动,而对此大有助益的就是生活化的引导。能够打动学生心底深处情感的,能够带给学生独一无二灵感的不是课本,不是教师的示范,而是生活。教师可以多利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