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合作学习时效性的研究
西关中学 崔瑞林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而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具有新层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结果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比较,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合作,又体现了竞争,是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渐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更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所共同倡导的时代精神。
(二)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方式也随着课改时间的过程而不断深化,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也从老师提出,学生得出多种形式的问题答案。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能同研究性学习、结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凹陷了多样化学习形式的结合。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深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但我们的学生实际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学习合作小组统统按座位就近塔配分组,很多老师甚至喜欢好、中、差搭配组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次关系,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二) 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降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但在课堂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有很多合作学习小组甚至一学期都不变形式,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意义,个别同学将讨论变成了玩耍。
三、改进建议
(一) 认真学习和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最根本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深入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这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二)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
想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中汲取好的方法发扬光大。
(三) 增强学生观,以自己学生的客观实际为实践前提。
提出问题,直到教学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生搬硬套。表现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提出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从成功教育的特点出发,就是要掌握好学生知识起点,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中的成功喜悦,培养成功心理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