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宋建学 研究生课程讲义
2.6.4 主要结论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基于BOTDR技术,提出由桩头混凝土实测应变反演得到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方法,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使桩身受力状态分析结论更可靠。
(2)分布式光纤得到的桩尖轴力占总荷载10%左右,表明桩顶荷载由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担,试桩属端承-摩擦桩。
(5)将分布式光纤成果与传统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分布式光纤更加丰富,桩身轴力变化更加精细,而钢筋应力计方法对应的轴力结果却掩盖了桩身轴力更精细的变化。
(1)限于现场试验条件,本文开展的7根试桩未进行桩径现场测量。工程实际表明,桩径沿桩身长度方向变化明显。缺少桩径实测值给本文后续研究工作带来相当困难。今后类似研究需加强桩径现场实测数据采集。
(2)尽管由分布式光纤应变计算得到的桩身压缩量与桩顶沉降实测量在变化趋势和幅度上大致相同,但试验结果却存在桩身压缩量大于桩顶总沉降量的异常现象。存在上述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桩身变形计算时所取“微分段”过大(50mm),将其上、下截面处平均应变作为该段应变代表值对计算结果产生误差。由于当前分布式光纤的空间解析度只能达到50mm,这一问题只能留待未来工作中解决。
(3)分布式光纤测得结果表明试桩属端承-摩擦桩,而传统的钢筋应力计所测得的结果表明试桩属摩擦桩,两者所得结果有较大出入,但由于工程试验条件限制及其它方面未知因素的影响,两者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