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及作品鉴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 21:19: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而微笑,她只是静静地在那,脸上是自然地出现的一种永恒的、无所谓表情的表

情。 [11] 《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

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 [12]

艺术特色

构图

在构图上,达·芬奇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了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了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其实,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为情欲,而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达·芬奇把人物画到腹部以下,是对中世纪观点的公开对抗。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 [12]

技法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人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人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

《蒙娜丽莎》幅肖像中,那双眼睛周围、那生动的红色小圈和毛发,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脸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鼻尖上那纯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8]

法国工程师和发明家帕斯卡·科特,他用一种新的高科技多光谱相机发现,“蒙娜丽莎”曾有过眼睫毛、眉毛和更灿烂的微笑,而且,在其膝盖上搭了一件有毛皮内衬的外套。科特的红外线摄影也揭示了在好几层颜料的下面,藏有艺术家起草的素描。蒙娜丽莎本人的肤色应该是暖粉色,她身后的天空应该是生动的蓝色,而不是如今人们所看到的灰绿色。科特认为,画面如今展现出的深绿色背景是500年岁月中,油墨颜色沉淀的结果。原来达芬奇使出招牌绝技“晕涂法”(Sfumato),整幅画融合了共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

由于画作上没画笔的痕迹,科学家估计达芬奇是把油彩涂于手指上绘画。带领研究小组的沃尔特表示,纤薄油彩是画作引人入胜的关键。能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功力极深厚。同时,由于每层颜料都要数月才能风干,估计这种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女性特点在“蒙娜丽莎”这里,已经消失得如风中的衰草无有踪影,只留下凝重的繁树一样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渗透在“笑容”里。仿佛的手势,代表一种具体意思,但仔细看看,就明白这并不是一张肖像写生画,而是一个精神的投影,“女人”淡眉的消失,说明达·芬奇对性别的超越,所以该形象不存在男人、女人的问题,仿佛没有性别的天使,和二性兼有的神灵。“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以基督的目光审视世道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抽象精神,而令人摸不着头脑。恰恰相反,这种境界,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显示出来的一种具体抽象。 蒙娜丽莎双眼里潜藏神秘字符 “蒙娜丽莎”的眼睛、额头、嘴、绝无仅有的手,都是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概念的翻制,所以说,艺术将人的精神升华为一种可视的形象是必须的,将可视的形象纯净为宗教的境界是可能而必然的,美与神秘有着不解的因缘。 [11] 神秘字符 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肉眼看不出来。她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除眼睛外,画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13-14] 《末日审判》又名《最后的审判》。153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克莱门七世之约,在西斯廷礼拜堂祭坛上创作壁画作品。于1535年开始准备绘制,1536年4月10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正式动笔绘制,在历时接近六年后,终于在1541年10月31日完成了这一幅体现着画家大无畏艺术魄力的多人物构图《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顽强地工作了将近 6 年,才完成了这副伟大的作品。在 220 平方米的画面上绘出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米开朗基罗还把一位教皇画到将被判罪去接受地狱煎熬的一群人中。基督左脚下一个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的面孔正是画家本人的脸,其表情痛苦、愤怒,表现了米开兰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危机的折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借《末日审判》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对人间丑恶的鞭挞。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巨制之一,另一巨制是他创作的西斯庭小教堂的天顶画。这两幅壁画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伟大的艺术贡献

三、 威尼斯画派

威尼斯画派是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精华,但大胆在色彩上创新,使画作更为生动明快,同时人物背景的风景比例更大。 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第一,感情奔放,生气勃勃,乐观开朗;

第二,形体健壮、优美,尤其偏爱女性人体,表现肉色的艳丽; 第三,浓重的诗意,线条柔和,有强烈的旋律感; 第四,色彩辉煌绚丽,富于变化,讲究细腻过度;

第五,喜欢绘画世俗生活,以及大自然风光,他们的绘画可以说是基于风景的。 威尼斯画派,既不是神秘主义的,也不是悲观主义的,它的浓烈既不来源于力量,也不来源于思想,而是来源于气质和突出的视觉效果,威尼斯人,通常追求享乐,胜与求知,表现感觉甚于理智。因此,威尼斯画派对艺术的贡献大于它对时代的精神贡献,它对油画的影响远远大于佛罗伦萨画派,其精湛技艺给即将闭幕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写下了辉煌的结尾,而这最后的一幕,正如同酒神的狂欢。

代表人物:乔尔乔内 提香 丁托莱托 委罗内塞

《田园合奏》是乔尔乔内和提香·韦切利奥在1510年至1511年创作的一幅画布油彩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1]

该画作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是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结合。该画作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情景与人物配合和谐,构图标新立异,色彩柔和。 [1] 该画作不仅体现了画

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念。

创作背景 编辑

《田园合奏》是乔尔乔纳一生中30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作品,乔尔乔内绘制这幅画的动机很单纯。那就是热烈赞美生命和自然,鼓励人们放纵自己的美好欲望,去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暂时还停留在幻想中。 [3]乔尔乔纳在

1507年受聘为威尼斯总督府作画,后又为该城的德国商人协会作画,表明当时他已是威尼斯画界主要画家之一。 [2]但该画作的创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它出自

提香之手,有人认为它是乔尔乔内的真迹。出现这种分歧是很正常的,提香和乔尔乔内同师学艺,有过长期的合作,乔尔乔内在世的时候,他的一些作品就曾被误认为是提香画的。根据比较普遍的意见,从整个画风来看,这幅画更接近于乔尔乔内的风格,与提香的早期作品风格距离较远。很可能是乔尔乔内英年早逝, 来不及把这幅作品画完,提香只好接手把它最终完成。 [3] 过去一度认为是乔尔乔纳的代表作《田园合奏》一画,也已被大多数学

者认为是提香手笔。藏此画的巴黎卢浮宫也把作者改为提香。

主题思想

局部图册(3张)

该画作是画家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用绚丽的色彩谱写了一曲享受人生的美妙乐章。面家用这样一幅色调明快的面面表现男女成双成对在田园郊游、欢歌弹奏,用以歌颂人生,歌颂人体美、歌颂现实的享乐、歌颂比天堂更具体的自然美景。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享受的乐章。其主题思想反映的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表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威尼斯16世纪以来的绘画风格也在画中有所体现。此画的主题并不是非现实的风景,而表现的应该是传统的“爱之乐园”的理想境界。该画作展示了一幕致力于表现神、人心灵交流的幻境,充满神秘的意味。这

搜索更多关于: 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及作品鉴赏 的文档
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及作品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qff263q533pit886asl2xn8u9whjn004bc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