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
十二人,效法九品论人,分诗人为三品。其诗歌观点大体是:A.写诗主张赋比兴相济并用,使诗文质相符,情物并重。B.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四声八病主张。C..反对作诗用典。D.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客观事物的感召。E.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滋味说。
《诗品》是诗歌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16.指出南北朝时期的两本重要文学选集《文选》和《玉台新咏》的编选者及选文标准。
1.《文选》: 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召集文人共同编辑的。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选集。所选之文,上自先秦,下至齐梁,共三十卷。《文选》选文,注重文采。它不收经、史 、子等学术著作,历代有名的应用文章,若无情采,亦不录入。但史书的赞论和序述是“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亦可入选。 2.《玉台新咏》:通行看法认为,编辑者是梁陈时著名的宫体诗作家徐陵。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多为“艳歌”。选取自汉至梁诗歌六百六十多首,均为妇女题材,风格大都婉约绮丽。古代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赖它得以保存。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1.简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之所以兴盛繁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2.思想文化上兼容并蓄:儒道经典都被列为考试内容;其他宗教也任其传布。有助于文人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活跃,有利于文学上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形成。
3.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较为自由,在诗文中抨击帝王权贵时较少顾忌,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4.以诗赋取士,促使文人甚至全社会对文学尤其是诗赋的努力钻研,有益于诗赋艺术技巧的探讨和文人艺术修养的提高。
5.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文学自觉时代之后,人们对文学的内在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遗产,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财富。 总之,促进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局面形成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谈初唐文坛总面貌。★
初唐诗坛总的情况如下:
1.宫廷诗人。年辈最老的是虞世南,其次是上官仪,他们受齐梁诗风影响较深,诗风比较浮艳,内容多唱和应制、歌功颂德。比上官仪稍晚的宫廷诗人主要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也写了不少应制诗。这些宫廷诗人注重诗艺和诗律的研习,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等名目,成为后人作律诗的一种定规;沈佺期、宋之问则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即使律诗篇章确定、平仄对仗规范化)的任务。他们创作的不少诗已经完全符合律诗标准。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从武后到中宗景龙年间定型,宫廷诗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富有才华和才名,但政治地位比较低,主要活动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他们虽然也受旧诗风的影响,但具有变革绮靡文风的自觉意识和不同于宫廷诗风的雄杰之气。王杨的五言律诗,卢骆的七言歌行,都写得不同凡响,成就很高。
3.与四杰差不多同时的张若虚、刘希夷的七言歌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4.活动在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标举风骨、兴寄,正式在理论上提出反对齐梁诗风,对初唐文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 17 页 共 17 页
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
5.以上之外,初唐开国时年辈较老的诗人王绩,在富丽华艳的宫廷诗弥漫诗坛时,写出了一些较为清新的抒写闲适之情、隐逸之志是诗来。他的诗对盛唐诗风和五律的形式都有影响。另外,约与王绩同时的王梵志、寒山、拾得等人的通俗诗也在民间流传。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诗僧,诗都语言浅显,含义深刻。
3.简谈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要点。★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体现在他的《修竹篇序》中。其要点是:反对齐梁间“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诗风;提倡汉魏风骨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内容形式俱佳的诗歌。即提出了两个诗歌的创作标准:一是诗歌要有寄托,要以忧国忧民之心表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即“兴寄”。二是诗风要爽朗刚健,即要有“风骨”。其实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
4.简答盛唐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
盛唐山水田园诗兴起原因非一,主要当与隐居漫游风气有关。而隐居漫游,必在名山胜水,山水自然之美自然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进一步说,较为具体的原因则有:
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诗人提供了比较富足和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恣意漫游或隐居名山大川,从而将山水自然之美形诸于诗篇。 2.隐居山林是求仕困难的文人步入官场的 “终南捷径”。当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一些人通过隐居培植名声,然后被朝廷以高士身份征召做官(如李白就是如此)。
3.已经获取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还可边做官边隐居,名利双收。
4.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一些人为全身远害或保持节操而隐逸。如王维后期的亦官亦隐,很大原因在于此。
5.简要叙述孟浩然诗歌特点。★★
孟浩然的诗主要写山水田园景色和隐逸生活。由于他生活范围比较狭窄,与社会接触和联系较少,诗歌内容有欠丰富。艺术上他擅长写五古、五律,篇幅多比较短小;文字洁净、简澹、含蓄。其诗歌意境浑成,很难句摘。
6.下面是王维的几首诗,请以以下诗中有下划线的句子为例,谈谈你对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理解。★★★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第 18 页 共 18 页
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
1.王维山水诗具有绘画的色彩美。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白石”、“红叶”,色彩鲜明,表现了王维善于捕捉色彩的能力。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说整个秦岭满山遍野苍松翠柏的主宰绿色,对行走在山中的人的笼罩、影响——山路中本来没有下雨,可是漫山遍野的绿色,似乎将人的衣服都打湿了,则是用的绘画中的条件色原理,充分体现了作为画家的王维“诗中有画”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2.王维山水诗具有绘画的线条美。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一条直线(孤烟)、一条横线(大漠)、一条曲线(长河)、一个圆形(落日圆),便传神地勾勒出了一望无际大沙漠的雄浑、开阔、苍凉。 3.具有绘画的透视美。绘画中有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等。《汉江临泛》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说汉江滚滚东流,似乎一直流到了天地之外,江两岸的青山峻岭,渐渐由清晰而变得迷迷蒙蒙,愈往远去,在空气的作用下,山的轮廓愈不清楚,最后在若有若无之中了。是空气透视原理在山水诗中的应用。
7.盛唐主要都有哪些边塞诗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
主要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是《燕歌行》;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出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昌龄边塞的名作有七绝《从军行》、《出塞》;王之涣的代表作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李颀的代表作是《古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8.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都富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富有奇伟之美。内容上,高适的诗往往多写边地的艰苦和征战的酷烈,充满了对士卒的深切同情;岑参诗则更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诗重描写现实,岑参诗则富于浪漫色彩。岑参的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善于用比喻和夸张,具有乐观精神。他往往以急促高亢的音节曲调、奇峭俊丽的风格,描写边地风光的光怪陆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般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在同情士卒方面不如高适,但就艺术风格的鲜明和反映边塞生活广阔上,高适稍逊于岑参。
9.举例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是天才诗人,其诗歌成就极高。具体说:
1.强烈的浪漫主义。题材上,常用神话传说或借助梦境,凭借丰富想象,用非现实的手段反映现实中的矛盾和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都表现了这个特点。如《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天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写自己政治上遭受冷遇,皇帝沉湎于享乐,喜怒无常,都是用神话方式表现的,与屈原《离骚》中写上天叩阍时的情景很相似(屈原说:“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另外如《蜀道难》写蜀道的险峻难走,他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用一些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气氛。《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通过梦境,抒写对美好的山水胜界和神仙境界的向往,表现对鄙俗的现实的厌恶,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渴望。等等。
极度夸张手法也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诗歌一般离不开夸张,但李白的诗歌夸张得幅度更大,更为成功。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等。
2.感情变化瞬息万变,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光明与黑暗交替,豪情与牢骚齐发,复杂对立的感情常在同一首诗歌中同时出现。如《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梁园吟》等。如《梁园吟》,全诗从抑郁、苦闷、
第 19 页 共 19 页
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
悲观到达观,又从达观到纵酒狂放、颓废,几近于堕落,又从狂放、颓废,转为积极进取,转为对前途事业满怀信心和希望,情感变化极为激烈,波澜起伏。与此适应,诗的结构也是大起大落。
3.比兴运用丰富多彩,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浅显通俗,诗味浓烈。如《上李邕》,通篇用比,自比大鹏鸟,表现自己的抱负。局部用比,可以说比比皆是,《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水喻情;等等。
4.胸襟广阔,感情强烈,气魄宏大,诗境极为开阔。如写景:《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写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5.语言生动、华美自然。
6.诗体形式多样,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还有七绝、五绝。七古与他的豪放性格极为和谐。但相比之下,律诗写得较少,五言律诗只有七十多首,七言律诗只有十二首,但也写的很好。如《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不事雕琢,语言流畅自然。
10.举例分析杜甫叙事诗艺术上的特点。★★★
1.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一段情事、一个场景的个别描叙反映一般。 如《兵车行》以一次从军送行的场面的描写,概括了无数次的类似的情况,揭露了无休止的开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三吏”分别通过对新婚夫妻之别、垂老伴侣之别、以及已经在战争中死亡殆尽的无家可别的三种不同类型人遭遇,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三吏”则从“吏”切入,讲战争的形势以及饱受磨难的人民对平叛战争所持有的既支持又不乏矛盾的态度等。
2.寓主观于客观。杜甫很少像白居易那样把主题意旨和盘托出,而是不动声色地客观叙述,作者之意寓含其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3.人物语言个性化。如《新婚别》,全诗是用新婚妻子独白的口吻写的,因此说话备极矜持,极其婉转。以比兴开头,使女主人公的独白已开始就笼罩上含蓄、委曲的基调,非常符合不好过于激烈的新婚身份。 4.用俗语。如《兵车行》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新婚别》中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羌村》中的“邻人满墙头”等。杜甫的叙事诗多写社会动乱民生苦难,涉及下层人民较多,俗语既符合所写对象的身份特点,也使诗歌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很强。
5.善于捕捉具有表现力的、能显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刻画描写。如《丽人行》,一句“犀箸厌饫久未下”,用这般贵妇人已经吃腻了奇珍异物,久久也不肯下筷的细节,写出了她们的骄奢、娇气;而“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三句,则说本来杨氏姊妹已经饱足吃不下去了,皇帝的厨子还在那里忙活着精雕细做山珍海味,宦官们还在络绎不绝地送来佳肴美味,这些细节都是说皇帝对杨贵妃姊妹的无以复加的宠爱和她们的恃宠而骄。
11.简谈杜甫的影响。★★
杜甫的影响巨大深远。
1.杜甫在我国古代讽喻诗歌传统的承传中,发挥了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等人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常常是文不对题。是杜甫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创新题叙写民生疾苦的新形式,白居易元稹等人受其启发,大量而有规模地写新乐府诗,将古代讽喻诗歌创作推向高峰;这一传统又继续被后来文人所继承,贯穿于整个古代。
2.打破诗体限制,拓展了某些诗体反映现实的领域。如杜甫之前,律诗大都用来歌功颂德或唱和应答,但杜甫用它来写时事,为后来诗人打破诗体限制,在律诗中表现更为广阔的内容树立了榜样。
3.在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上,杜甫对后代影响也很大。杜甫诗风格多样,且有规矩可循,不同的人学他某一
第 20 页 共 20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