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鹿城中学 田光海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时:2课时
4.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教法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究合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直观感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从而发现规律、突破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2. 学法分析
1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 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他们渴望将感性认识理性化,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作图、观察来辨析和完善概念,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教学方法 5.教学准备
通过百度搜索与椭圆有关的图片资料,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 三、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 环节 创设情情景1:用圆柱状水杯盛半杯水,将水杯放在 引入生活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水平桌面上,截面为圆形.当端起水杯喝水时,学生观察 情境激发水杯倾斜,再观察水平面,此时截面为椭圆形.(演示) 问题1: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椭圆图形? 3
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引入新学生举例 课,同时与 其实际相联系,拓宽学生思维,发展他们联想、类比景 情景2: 引入新 能力。 使学生在感叹祖国科技辉煌发展的氛围中认识椭圆。 用类比的思想,通过课 问题2:(1)圆是怎么画出来的? (2)圆的定义是什么? (3)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的? 猜想:1、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2、椭圆的定学生思考已经学过义是什么?3、椭圆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后回答。 的圆的知式? 识猜想椭圆,开展后续教学。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