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旅游管理国际班 《建筑史概论》课程调研报告
(2014学年度第2学期)
南越王墓博物馆考察报告
提交日期:2014 年 5 月 20 日 姓名 张旭彬 小 组 成 员 吴肇彬 伍思醒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 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号 201230750257 201230750202 201230750219 联系方式 (手机,邮箱) 679249 668055 667826 负责工作 实地考察拍照 资料搜集整理 PPT讲解 1
一、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建筑发展历史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考察其建筑特征,建筑结构,建筑所用材料,分析其建筑的立意和构思,从中感受中国建筑、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精华。
二、项目背景
广州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南越国遗迹,展现广州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促进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南越王古墓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是广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其方案设计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遗产本体为价值核心,服务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采用建筑与展示创意设计手法将遗址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建筑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过175万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四、建筑历史
2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于2010年前完成周边地带系列改造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五、建筑布局
广州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位于广州的中心地区的象岗山,北面是流花路,南面是盘福路,东面是解放北路,基地是梯形的,在基地的南边是高剑父纪念馆,在基地的东面是广州的最大的风景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艺术馆等都在公元内)。基地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湿润,夏季东南风吹拂带来天然的养分。我们可以从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出,基地周围绿色植被覆盖,其整体环境优美,对烘托建筑的纪念性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筑的入口在东侧的主干道上,由风景优美的越秀公园引入,通过连廊,过渡空间等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有组织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六、建筑形象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功能和房间组成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的精神感受。其重点我认为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塑造而无需过多的建筑装饰构件来加强建筑本身的艺术内涵。
七、建筑立意及构思分析
1、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
3
建筑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典型的岭南坡地,因此建筑布局从整体上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和考虑,顺应了地势的起伏,将建筑分成了3个大的功能分区,依次形成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同时结合地势形成了建筑空间的变化和层次多样性,有一种步移景异的时空观,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卫城布局,卫城,山门,帕提农神庙,依瑞克提翁神庙等的序列空间,一种超越了空间的四度时空的组群变化。 其建筑的地域性也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古墓遗址的汉代大多用的是砖等建筑材料,采用的也仅仅是叠涩的技术手段,而在新建的博物馆在处理三种建筑单体上,也采用同一种材料红砂岩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作为纪念性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在主体陈列大楼的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贝律铭在做的巴黎卢佛宫一样的玻璃金字塔似的建筑形体,用于展示地下收藏的各种文物和珍贵的藏品!至于贝律铭为何在扩建中采用了玻璃透明的三角锥的处理形式,确实有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原形,但是金字塔是象征祭祀的原形而巴黎卢佛宫是展示各类艺术作品的宫殿,其祭祀的性质和展示的功能是有悖的,我查阅资料后也没弄明白到底是为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玻璃的虚无是最大限度的对环境的尊重和理解,它的通透和虚无对于两千年前的古墓是一种对比和升华;说是对比,不仅仅是表面的材质上的对照,而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类型的比较,远古的陵墓和现代的纪念性建筑的对话,难道不是一种时空的美丽神话吗?说是升华,其表现的碰撞的感觉完全超越了纪念建筑所表达的境界,随之带来的就是在特定的空间所感受的意匠!
2、建筑的文化性: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大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是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由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典型的纪念性的建筑,其房间和功能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却要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等精神感受。因此,其建筑平面及体形应力求简单,肯定,厚重,敦实,以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入口的综合陈列大楼,入口处有一对纪念用途的神兽,以及转向侧道而上的楼梯蹬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处理手法,我可以自然的想到古埃及的神庙大殿的空间序列构图和古希腊山门的人们朝拜的流线,自然的引导人们进入即将展示的空间,如图所示,其立面中心是一个圆拱的建筑元素,这很容易让人想到1851年的“水晶宫”展览馆,垂直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