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7月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提纲.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 13:42: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 海 无 涯

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是一个令祥子很佩服的人。 眼睁睁看着小孙子死在了自己的怀里。他把这辈子的所有财产——一辆破车给卖了,最后只能靠卖点东西维持自己的生活;最后悲惨地死在街头。 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自己上吊自杀了。 卖了自己女儿买车,钱用完了就喝酒、在家发脾气,结果将自己的妻子打死。卖了车办完丧事,又开始拉车,天天喝得烂醉,家里的两个孩子也不管。女儿回来后,还逼着女儿卖身养活一家人,时常回家找女儿要钱,要了钱又去喝得烂醉。 心地善良、为人要强,乐于帮助别人,经历诸多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仔细、有心眼。 一个一辈子要强,最后却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救不了的车夫。 善良的、可悲的人物。 高妈 小马的祖父老马 小福子 二强子 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不要强,身体也不够硬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类。 【练习巩固】

1.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落空,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2.祥子与车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3.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车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

4.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 给洗劫了。 5.“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老马的感叹。 6.《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北平拉车。

7.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8.《骆驼祥子》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9.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10.《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了车,却冒险牵回了三匹骆驼。 11.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的是虎妞。

12.《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五、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 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

1

学 海 无 涯

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

(三)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

(四)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 【练习巩固】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学 海 无 涯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短文两篇 陋室铭(一) 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出名,有名。 灵:灵验。 斯: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舍。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上:长上。 入:映入。 青: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不加装饰的。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使…乱。 案牍:指官府文书。 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1

学 海 无 涯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 ”,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 “惟吾德馨 ”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草木:草本。 可爱:值得喜欢。 者:…的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甚:特别,十分。 予:我。 独:只。 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清波。 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蔓:生藤蔓。 枝:生枝茎。 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少。 闻:传闻。 同:和…一样。 宜:应当。 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1

(2020年7月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提纲.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9t471vz72teb88j4i568ub00wtn20061f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