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注意此段中的提示语:“严肃”。 注意上文中的“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语气很不平、特较真。觉得受了轻视。 所以,
第一,强调阵势——“一排一排”。 第二,强调后果——“就炸了!” 此处应该模仿得夸张些。
3、概括人物个性: 从以上描述中归纳: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语言点:
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长妈妈身上“可爱”的坏毛病。 正如文中所说的: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这段话实在有些啰嗦,最后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处。 ——“虽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说却还要说,又何必绕这个弯子呢? 结论:
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明道德、知廉耻;
5
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长妈妈。 这等于为她的“粗俗”盖棺定论。
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讨厌”,而说“实在不大佩服”,验证两点: 第一,和上面的说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隐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阿长是个可让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这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正有相似之处:“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第二课时
导入:
“但是(一再转折)”里的奥秘:
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却用了很多“但是”。 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 ——以“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开头。
大致的情形如: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6
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因为她能对付长毛;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这么多的转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长妈妈不变,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 初解:
我的眼里阿长不同的两面 前半段写缺,后半段写优 “欲扬先抑”的写法特征 深解:
如此说来,唯有最后一事值得怀念;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山海经》一事: 1、从“三哼经”说起——
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模拟长妈妈的语言。(读出成就感) 提问:
早读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三哼经”是怎么回事,有谁知道? 结论:
“三哼经”、“有画儿”,可见,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
7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对《山海经》缺乏了解的长妈妈,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有了当时的“震悚”和事后的感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但是,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因为: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带给你一本心爱的书,你会怎么介绍?
既然“都对她说了”,为什么长妈妈对书名和内容还是知之甚少? 长妈妈来问我时,我到底说了些什么? 想象训练:写一段阿长与我的对话。
提示摘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A、“长妈妈”的称呼略带些客气,“阿长”呢? B、 言语里隐约的意味——随便说说,不抱期望。 C、 上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可不可以是种倾诉) 结论:
我根本不可能给阿长这样的“白丁”详细地介绍这本书, 但也绝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只毫无来由地说说而已。 因为阿长的“保姆”身份,我对于她是有着一份天性的依赖的。
所以我所说的,定是我的渴望、我的急迫、我的无奈、我的烦恼、我的苦楚: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