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我是怎样知晓这本书的,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别人对于我的态度等。 我把所有的这些,都对阿长说了。如此看来,
阿长之所以给我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吗,是因为它经典独特吗? 是因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处处宠着我、依着我,我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吗? 不,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长她深深地感受到: 这,是我的“最爱”。
3、何以见得是“最爱”?“谁”的最爱? ——谁是“我”?我是“谁”?鲁迅?作者? 学生发言;阅读文段,朗读指导: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我惧惮她什么呢”
(关键词: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谋害、极严重地诘问) 结论:
这些词语看起来极夸张、极严肃,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却童趣无限;无不暗示着,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孩子,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长给予我的一切。阿长,给了我难忘的童年;而我,给了阿长什么?
给了她纯洁无暇的童心和真心,给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
为什么课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转折,不正是因为,那是“孩子”吗?(回解“但是”里的奥秘——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对一个人作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因为“孩子”,那就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怀念中的一幕一幕)
4、用故事里的事,造出美丽与深情的语言:
9
这是一个(睡觉时会将胳膊搁在我颈子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会用她肥胖的身躯在席子上摆“大”字)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过年时会教我许多礼节规矩让我吃福橘)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处处关照我不许我顽皮打我小报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善于讲我爱听的长毛故事与美女蛇)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不知道《山海经》为何物却还能给我买来)的长妈妈…… (学生填空) 结论:
这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保姆,这是一个能够贴心贴肺爱我的人,这是善良与仁厚,这是“阿长与《山海经》”(解题:为什么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我们的一生中,这样的人还能有几个!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也许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贫穷,也许弱小,他们也许健在,也许死去,但,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成长。如果斯人已逝,请让我们说一声: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他)的魂灵! (个读、范读、齐读)
5、回解两个文段:
①、长妈妈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吗?
——当然有,这毫无疑问!这个神力就是长妈妈对我的爱。 ②、文段: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所谓“疏懒”——
10
说得含蓄点是“疏懒”,说直接点,是这位和我们相处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于我的心事、我的需要。
所谓“不肯真实地回答”——
说得好听点是“不肯真实地回答”,说难听点,是没人愿搭理我这个小屁孩的一点点小小的请求。对于《山海经》这孩子的玩物,他们是不屑的,才会故弄玄虚,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然而,阿长却来了……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