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16:26: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学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中心小学 姓名:张远波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

(2)、在网络上搜集有关玄奘的一些资料。 二、教学课题:《生命的林子》 教养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育方面:

1、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林子》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中,玄奘受到了老方丈以林子为喻的点拨,终于明白:一个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方丈的指点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一是问志向(这很重要,因为玄奘肯定的回答才有了后面林子里谈话),二是借喻说理谈成材。第二点是课文的价值核心所在,教学时,一要带领学生理解其思想意义,二要体会如此表达的形式意义,同时引出关键词:竞争,奋力向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更好的成材这个道理不一定能理解,大多数学生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仅凭上课是不够的。在上课前我觉得应从网络上找出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或小短片,让其理解为什么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容易成大事的。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有关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修行,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里悟出人要想成才不能回避竞争,竞争能促使人更好更快的成才,但是在竞争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2、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由课文走进生活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谁能把它读好?) 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设计意图】课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复习有利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书:树木稀疏 薪柴)

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 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

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板书:郁郁葱葱 栋梁)

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 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 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

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

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

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

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

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林子里会有不同的人生的道理,这比简单的讲解要好利多,同时在学习时,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到这个道理。 (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竞争,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进山野小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栋梁。 (板书:法门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片林子?能说说理由吗? 3、事实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齐读。

5、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为题了吗?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7、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指读、齐读。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突出体现了让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个道理才能使本文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课后延伸。

1、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玄奘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2、总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板书:

树木稀疏 薪柴 (小寺) 生命的林子 竞争 郁郁葱葱 栋梁

(法门寺) 五、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的。通过对方丈身份的点拨引导学生读好方丈的问话,而后明确方丈的用意,以及玄奘的志向。对于两片松林的对比,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找自己看到的林中景象,然后,通过图片给学生呈现了两片林子,由他们质疑图片——为什么同在法门寺后,两片林子的区别这么大?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原因的兴趣。

在课前学生们充分地阅读文本,能够比较明确地找到原因。而对于方丈那段话的解读,我预想通过学生的自读,自评,再读,齐读来一步一步地明白方丈话中的深意,并借此训练学生朗读。而且,我设计了两首诗歌来让学生朗诵,希望能够让学生脱离原文,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实际操作后,我觉得学生已经比较完整地理解了方丈的话语,但是,在训练学生朗读的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到位。我想,这与我的教学经验缺乏,不善于抓住学生回答及时总结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善这一点。另外,在学生情境说话的过程中,我做的也还不够,只是部分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面不够广。 在最后的部分,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生命的林子”,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巩固文章揭示的道理。 六、教师情况 省份 职称 通讯地址 江苏 小教高级 学校 电话 淮安市南陈集镇中心小学 姓名 13852337201 电子邮箱 张远波 hazhyb@163.com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中心小学 223341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fg025kko01k8300sn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