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文-城乡生态问题根源研究及相应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7 3:43: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城乡生态问题根源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生态平衡是人类获得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的保证,而随着社会经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及能源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和经济进步的驱动力。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如何协调生态平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城市和农村,作为现代社会两个迥异的人类生存空间,所面临的生态威胁各有侧重,而引发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案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两者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根源,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

关键字: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生态规划;社会资本

正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辨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动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使得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不复存在。

现代人类实践活动施加给生态环境系统的负效应超过自然自身的再生能力,干预了自然界自我调节机制,而这种自然平衡的打破,又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危害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极大的不协调。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控制、调节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但又同样以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在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系统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自身调节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局限,存在严重的盲目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作为时有发生,人类因此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有些人认为哲学问题是无法验证的,因而是无聊的问题.他认为这种说法很浅薄,因为人是一种有神性的动物,人除了要研究那些可验证的问题以外,永远都在追求那永无答案的东西,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西方浮士德\的精神.就是永不满足,永远不停地在追问某种东西,也许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但是在追求,追问的过程中,人类无意之间会在身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我们人类的文明。生态环境问题如此严重,某些悲观主义者,早已预言人类在某年某月必将因为自然的报复或者人类自己创造的杀生武器,而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但是我们是人类啊,据现有事实而言,宇宙洪荒以来,具有高智商和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是可以控制生态的恶化,扭转乾坤,使生态系统回归自然。

而城市和农村,作为现代社会两个迥异的人类生存空间,面临的生态威胁各有侧重,而引发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案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本文,谨从宏观上对两者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相应对策作出清楚的对比分析。

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城市是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复合人类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能量、物质运行模式为:人首先将各种资源从环境中开采出来或生产出来,通过运输系统输入城市,以供城市各项生产和消费的消耗,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一部分能量和物质以废气、废渣、废液的形态排入城市环境,反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一个城市的能流、物质流、信息流只有在达到生态平衡或载体平衡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资源是构成这一系统的重要因素,参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循环,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二是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独特生态系统,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域,人的活动频繁、剧烈,对资源的利用、环境的影响也很强烈,人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居于主导地位;三是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是现代工商业高度聚集的区域,这一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的频率高,能量的耗散也高,消耗也快,城市生态系统易失衡、生态环境易恶化、自然资源易遭破坏。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保护城市自然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城市面临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各种问题,具体的七个城市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1.绿地。一定要明确“公共绿地不是建给参观者的”,“绿地是给市民服务的”。

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

2.古建筑“让后辈亲身感受先辈的生活”。

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共有的,我们这一代有责任让下一代完整地继承它们。

3.汽车。

治理汽车围城,有俩办法:一是开发新兴无污染能源,二是改变观念,减少汽车的使用量和使用率。”具体的措施的实施有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和管制,如北京市为迎接奥运而对车辆实施交通管制,奥运过后,管制制度也没有撤掉,市民的意识观念在迎奥运和奥运期间已经得到教育和适应,交通管制的实行对北京市的城市交通意义远大。

4.河流。“把河流还给孩子”。

建设绿色城市最关键的两个标准是“水清”和“天蓝”。环保发展的根本标准是让老百姓觉得安全,让人们安全地呼吸,安全地喝水,这一点对下一代至关重要。流经中国的各大城市的河流,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湘江、沱江、淮河等河流为最。面临河流污染威胁的各城市应借鉴欧洲各国共同治理莱茵河的案例。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曾经一度因为水污染,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但后来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终于取得成功,莱茵河恢复了生机,成为最为人称道的河道治污样板,也成为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最初成立由各成

员国组成的12人莱茵河委员会,各成员国对莱茵河水污染的认识都很明确,最高决策机构为各国部长参加的全体会议,等等。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在于其强化源头治理与监管的理念——在12人莱茵河委员会中,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最下游的荷兰人,荷兰人最有话语权。如此处理河流上下游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各种资源到位,坚持不懈,河流的治理才会成功,才能把水清的河流还给孩子。

5.工业。“建立工业共生系统”

工业共生系统的原理是在工业生态园区内,一个公司的工业废料将被另一所公司所利用。水资源、管道设施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都由园区内各工厂共同使用。城市污水经过过滤流到工厂,作为工业用水;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又被用于城市供热。 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虽然可以考虑对倾倒垃圾的公司提高税收标准,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让参与环保的企业得到实惠” 是环保得以实现的前提,环保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更需要社会团体、市民个人、企业的广泛参与。

6.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7.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

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

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我国目前农村呈面源污染状况,政府管理难以应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大多数农村环保管理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而且农村社区距离城市越远,政府管理的辐射作用就越弱。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而言,环境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基本事实之下,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

所谓的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

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

论文-城乡生态问题根源研究及相应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hio0hg9197tl37ll3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