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为“请”;(5)“洽谈”改为“联系”。
21.读者入室验证还书,如果不过期,归还书后,管理员直接把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管理员要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并把书还回归库上架。管理员每月统计当月图书借阅逾期费金额,上交财务。(内容2分,准确2分,连贯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2从文明角度,低俗段子不文明。
从法治角度,低俗恶搞视频违法。
从创新角度,创新是用新技术,为社会创造财富,低俗视频不是。
从企业角度讲,讲究经济效益,更要讲究社会效益。
用法规规范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
单仁平:低俗会存在,用宣扬低俗赚钱应打击
互联低俗搞笑应用平台“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成为这一轮互联治理引起关注最多的焦点。上传,有少数该应用的忠实“段手”聚集表达不满,朋友圈中也能看到一些反对关停“内涵段子”的帖子。更有甚者,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发文,指责中国政府对“内涵段子”这种娱乐搞笑平台实施“政治打压”。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不可能把络治理对准“低俗”本身,因为人性中会有一部分就是指向“低俗”的,因此“低俗”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野火烧不尽”。
其实一个人身上有正能量,也有热衷低俗的密码,一个社会也是这样。任何社会组织起来的意义之一就是弘扬正能量,对低俗的东西加以管理,不让后者肆意发酵,形成对正能量及主流价值的严重冲击和挑战。
在前互联社会,这种分寸是不难把握的,就像一个城市有歌剧院和话剧院,有体育场馆,以及各种健康的文娱场所,同时也会有一些不那么健康的角落。城市的生态围绕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轴保持着平衡。
然而互联时代出现了一些颠覆上述秩序的苗头。尤其是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上人数成为绝对的世界之最,像内涵段子这样的应用平台很容易就把人们的低俗情结以过去不可想象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力量,把低俗作为文化旗帜高举了起来。这是前互联时代完全没有的格局,它影响了中国络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化挑战。
其实如果没有政策和法规限制,技术上又可行,帮助人们宣泄低俗情结的商业计划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如果别人出于道德约束不那样干,少数人无底线地那样做就更容易成功。比如中国没有赌场,如果谁有本事办出一个大赌场,肯定会大赚。如果有谁公开办个黄色站,也一定能爆棚。上述是些极端情况。
“内涵段子”是通过技术手段打了个擦边球,它帮助人们恶俗搞笑,公开要把低俗变成一种社会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做低俗领域老大的趋势,把它玩到极致。随着它的粉丝越来越多,它相对容易地成为了中国互联上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山头。
这既是道德层面的误导,也是商业层面非常负面的示范。其他有道德底线的公司很不容易地经营着,而“内涵段子”却像狼和羊竞赛一样,迅速成为“草原之王”。一个社会无论为了道德治理还是维护商业公平,都不应允许“内涵段子”不断做大下去。
中国政府近来对以“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提供什么”科技算法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进行内容治理,是有道理的。如果西媒觉得不该治理,可以把那种算法引到西方社会去,看看不加任何治理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恐怕到时候不光低俗,向恋童癖提供鼓励他们变态的各种文字图片,帮助有恐怖主义情结的人获得他们想要的全套信息,都会上演。
回过头来说低俗,当然了,它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抹去,对很多人来说,“低俗”也是一种离不开的寄托。然而公共信息平台该如何处理低俗内容,需要带着巨大的责任感来把握。该怎么做的边界的确有些模糊,但信息平台的价值取向却应当是正面而清晰的。肆无忌惮的宣扬低俗,通过这样做敛财,这在我们的社会肯定走不通。关停“内涵段子”实际发出的是这样的信号。
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处理好低俗信息,摆对它们的位置,这对通俗的信息平台来说非常重要。越是在涉低俗信息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越不能眼里只盯着钱,这应是所有相关信息提供者的座右铭。(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警惕视频直播爆发力的负面效应
作者: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
海草舞!如果没听过,说明你在视频时代已经OUT了!从大学宿舍到小学课堂,以“海草舞”为代表的视频文化正风靡全国。与以往未成年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中不同,互联时代走进孩子们生活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络平台和形形色色的络主播,短视频和直播就像成人世界里的肥皂剧和综艺节目一
样,成为未成年人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为他们打开了未知的世界和想象的空间。
络的开放性给予每一个普通人成为红的机会,一些展示才艺和生活技能的内容颇受欢迎。同时,络世界也有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的视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呢?
当视频成为一种在未成年人中广泛传播的文化元素时,就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虽然视频是由数以亿计的用户私人生产的,但其传播直接影响无数青少年。针对短视频和直播之类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平台、家长、主播、未成年人都应该各负其责,形成视频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络平台的自律。
在开放的互联平台中,短视频和直播多采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数以亿计的用户每个人都有发布短视频和直播的权利,这一点完全超出了传统“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下行业和企业监管的范围。毕竟在即时性很强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内容的传播具有瞬间的爆发力。这种传播爆发力带来的示范效应极具杀伤力,特别是对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种危害会更大。
平台对失范行为视频传播的不作为显然是由利益驱动的,拿了风险投资的视频发布平台需要亮眼的业绩来维持估值。但亮眼的业绩是靠用户数量和用户时长来维系的,而不是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所以很多平台都毫无忌惮地钻立法滞后的漏洞,把失范行为视频作为内容有新意、用户有黏性、平台有利益的“优秀”产品来推广,造成了平台监管失责的怪象。
更糟糕的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平台通常会给用户推送他们曾经看过的相关主题内容,这就意味着,一个未成年人点击了某一个失范行为的内容之后,平台还会自动推送类似的内容。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失范行为内容的频率大大增加了,也更容易相信:原来世界不是爸爸妈妈说的日常生活,而是充满各种失范行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可见,平台的智能推送虽名为智能,却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语言和程序代码,它带来的选择性推送对孩子对未来世界想象力的束缚也是不言而喻的。
视频平台作为新生事物和新兴产业,相关法律规章相对滞后。移动互联的便利性让未成年人容易脱离学校和家长的监管,接触到青少年特有的络流行文化。多中心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政府要有决心,加大对违规违法内容传播的处罚力度;平台要有爱心,把未成年人络保护视为企业优先考虑的社会责任;家长要有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们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常的价值观;主播要有良心,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传播不良内容信息;未成年人要多加小心,提高自身修养,学会甄别内容。但关键还是平台承担义务,只有净化络环境,保护好未成年人,才能实现有利于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性环境。
“价值合规”才是“头条们”未来最大挑战
作者:缪因知
或许正是这一代互联产品创业者对算法的迷信,才导致他们遭遇了前两代内容产品领跑者未曾遭遇的监管风暴。
自从3月30日中央电视台曝光后,今日头条、快手等当红移动络运营商因为内容低俗,而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连日予以整顿,最新措施包括4月10日做出的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APP)和公众号,公司自行清理类似视听产品。4月11日,西瓜视频停止移动端视频上传。
我国对内容产品的监管立场一向较严,此番出手,不算为难这些当红APP。过去二十年间,不同互联产品先后成为了国民精神消费产品的重要提供者,而监管必然如期而至。无论是第一轮崛起的门户站、络论坛BBS,还是第二波兴起的微博微信,我们经常看到管理员基于合规因素删除内容。
头条、快手这些APP的影响力激增,俨然要成为第三期的内容主导者,就更难免除这一义务。在几亿人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的新岁月,其影响力或许大于电脑端时代的互联,作为传媒的地位甚至更要紧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故而在内容上接受的监管恐怕只会更严。
即便由于互联领域的技术手段、营销模式不断翻新,监管者会在一定周期内对新形态的内容提供产品予以观察,容忍“野蛮生长”的速率和方向,可量的叠加并不会成为堡垒的自我构筑。尽管互联媒体在点击量、下载量等用户积累上可谓“势如破竹”,但在遭遇整顿时,也可谓是被“摧枯拉朽”。由于技术特点,其信息存量和市场影响力在公众视野中的被清零,几乎可以瞬间实现。
事实上,就行业来说,市场竞争风险带来的区别只是强弱大小,而监管风险带来的区别却是有无生死,因此,新一代互联内容企业只能把价值观合规抬到红线的高度。
细观此番被整顿的快手,更加深刻的、直入技术层的要害还在于:快手一直引以为自我辩护理由的是所谓人工智能算法。即不是它主动推送低俗内容,而是根据用户需求,软件自动发现、推送,“生活没有高低”,只是“碰巧”一般人对低俗内容更喜闻乐见。
此说成一家之言,然而,一方面,正如饱受诟病的搜索关键词竞价排名,所谓自动算法的结果到底是纯客观的,还是加入了商家算计,依然值得考察;另一方面,这一轮的监管重锤再次明确了:不管内部算法如何,对外推送结果必须符合监管要求。
回观BBS、微博等引导交换式平台的历程,其实不令人惊奇。或许正是这一代互联产品创业者对算法的迷信,才导致他们遭遇了前两代内容产品领跑者未曾遭遇的监管风暴。而且由于他们并未形成生态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