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谏太宗十思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7 0:21: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谏太宗十思疏》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

2、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3、了解本文作为“疏”这种文体,不囿于骈体文形式,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既不失骈文的华美整饬,又自然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预习、整理、翻译、巩固、练习

情感与态度: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2、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一、 预习要求:

1、 疏通全文,给出关键字,请同学预习课文并作整理字词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2、 找出文中中心论点。

3、 找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之处。 二、介绍作家作品文体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史有“诤臣”称之。 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

1

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疏”: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三、导入课文

唐太宗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句话是他在吊唁大臣时说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大臣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征。唐太宗甚至讲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作为直言敢谏的大臣对唐太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疏通全文,翻译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五、分析课文

1、请找出全文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文章是怎样展开来论述这个论点的? 第一节: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两个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从反面论述,反问修辞,语气婉曲而强劲,柔中含刚,表现出魏..

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接着又用比喻的方法指出不居安思危不积德义就无法是国家安定,用语步步推进,咄咄逼人。

这一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固本

(比喻、对比论证 反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论点) 浚源

第二节: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善始”.....而不“克终”的事实,提出创业、守业的难易问题。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态度导致守业不易。

◆分析统治者不同时期会有的不同态度及结果。 时期 态度 结果

2

创业 竭诚以待下 吴越为一体 守业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对比论证) ◆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

第三节: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效果。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 做法

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 ◆假设如果真能做到“十思”,那么效果是不用劳神苦思就能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用反问收束,语气强烈,有震动君心的力量。

这一段用层层递进、排比修辞的手法,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递进、反问的方法使说理透彻充分、生动形象、气势一泻千里。

2、骈体文特点,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但不囿于形式,敢于用散句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饬,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七、文言练习 一词多义:

善 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诚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盖 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特殊句式: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古义: 今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

3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塞源而欲流长也 D.善始者实繁/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参考答案] (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2)A(都表示“大概”);(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 4

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

5

搜索更多关于: 《谏太宗十思疏》 的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rlh606kg28ojis8frd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