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地位,让老师意识到“不是你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
2、越来越重视提高课堂效率。
我校认为高中新课改实验学校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是“高考”。在“高考到底怎么考”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任何学校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肯定要具有层次性,对学校和老师来说,“能教多好就要教多好”;对学生来说,“能学多好就要学多好”。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状态下,能把每一个孩子送入高等学校,是取好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他们的责任。在确保主干知识的前提下,采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又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3、教师更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是对理念“把握”的准确性;二是“新课改”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学校教师们对学习的看法也有所转变,对学习的热情有所提高。为满足教师们的学习要求,学校已多次安排高中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交流,如山东、江苏、宁夏、海南、上海、浙江、深圳、珠海等地。
4、师生更关注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关系由以前的教师“主导”转变为现在的“合作”关系。新课程实验背景下,教师应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的伙伴。一方面,面对众多的课程新内容,特别是原来大学的部分内容下放到中学来,教师也面临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
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 第11页,共16页
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我校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在台上讲,老师在下面听”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老师的身影。如:单正林老师的《创业之路》作为市教研活动研究课例把学生请上讲台,介绍自已的投资方案,并允许同学相互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王学兵老师的公开课《弱酸的电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充分整合数字化实验设备,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㈡学生的变化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这样的定位,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课程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了更广泛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有了更宽广的天地。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生普遍表示比以前热爱学习了,也感觉学习有趣了。新课程正如学生所说:“新课程的课本让人轻松又让人辛苦,这完全取决我们学生自已的兴趣、目标以及学习毅力”;“新课程给了我们同学更大的选择空间,给了我们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但学生也同时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未来的路更大程度上是把握在我们自已手上”。
㈢教学组织管理的变化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校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展,也编制出了部分校本教材。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选修课的开设数量。另外,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部分学科实行“走班制”教学
学校的行政班是固定的,必修科目按行政班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
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 第12页,共16页
上课,选修课按照学生不同的选修科目“走班”上课。
3、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体系还不是很完整,课程标准对难度有弹性要求,新课程考纲未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和难度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许多教师不愿放低难度,不愿放掉原考纲。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如果教学“难度”依旧,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则更重,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区域性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知识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统一学校教师对课程标准及内容的统一认识,确保新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
4、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反馈
由于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学习卷,促进了教师课前、课后的相互交流与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改进的措施是什么?这种交流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共享,同时使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㈣教育评价的变化 1、学生评价。
在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2、教师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在保持常规的教导处、科组长、教师互评外,我们多年实验“由学定教”的方案,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教得如何?教导处通过学习委员反馈、大面积学生问卷、课堂巡堂、教学资料检查、考试成绩核定等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估。
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 第13页,共16页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动手多实践。主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面、深度地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新课程实验存在的矛盾与困惑 ㈠现状中的矛盾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新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而每个学科模块的教学时间因众多选修课的开设而减少,特别是部分理科课程在规定课时内根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2、课改理念与操作的矛盾。
新课程课程标准在某些内容根本无法实验 3、资源的需求与现状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好的,但现有的学校设施使得一些课程根本没办法开设。课程理念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不了。进一步讲就是学校办学资源匮乏与新课程实验对资源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4、课程内容与高考命题的矛盾。现在的课程内容相比以前简单了,而高考命题难度却没有相应的降低。
5、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与新课程实验对老师需求增多的矛盾。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储备部分老师。因为学生选修课程不可能是稳定的,可能今年选修这个科目的学生多,就需要多个老师,而明年选修这个科目的学生少,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老师的需求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而现在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学校压缩编制,很难保证老师的储备。
6、课程目标的模糊性与老师对课程目标的不同理解带来的矛盾。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每个老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 第14页,共16页
不一致,导致课程进度、讲授广度和深度各不同。
7、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地位和效果的矛盾。按新课程改革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每周按三节标准开设,开设多年,教学效果不明显;相反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却开展的如火如荼,成效显著。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值得商榷。
㈡思考中的困惑
1、五个落差(实践中的困惑)
1)专家与专家间落差(课标专家与编教材专家理解不同)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间的落差
3)教师们之间的落差—优秀教师的重新洗牌 4)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落差 5)学生之间的落差—两极分化 2、管理上的困难(矛盾中的选择) 1)师资配制不足
2)关于学生选课问题(选课=不选) 3)关于学生重修问题(重修=不修)
4)按现在的排课体系(144个学分到高三毕业也拿不到) 5)对教师的评价 6)课时的矛盾 3、教学中的困惑
1)课标的实用性 (课标与高考矛盾) 2)课标的可操作性 (课标和课本的信任危机) 3)课标的可把握性 (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4)教学资源的紧缺性
天河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 第15页,共1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