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第五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50分,第Ⅱ卷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现住地与出生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1~2题。
1.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地区 2.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差异 B.地区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总量差异 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读“我国 1960~2045 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 (含预测)图” , 完成 3~4 题。
3.我国劳动人口数量
A. 1965 年最多 B. 1980年最多 C. 2015 年最多 D. 2045年最多 4.到2045 年, 我国
A. 老龄人口比例大 B. 人口出生率较高 C. 人口死亡率较高 D.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6.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则它最可能分布在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读下图,完成7~9题。
7.甲图中, 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人口增加 B. 城市等级上升 C. 城市规模扩大 D. 城市职能增加 8.据乙图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A.污染严重 B. 交通拥挤 C. 城市内涝 D. 用地紧张
9.“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主要影响城市地区的 A.大气降水 B 地表径流 C 植物蒸腾 D 水汽凝结 读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针对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
B.加大科技投入,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 C.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D.大规模使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11.乙、丙两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共同条件是
A.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B.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下图为我国机制纸及纸板年产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造成东北地区与云贵高原造纸业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交通 C.科技 D.原料 13.如果在云贵高原像东北地区那样发展造纸业,将会
A.阻碍工业化进程 B.阻碍劳动力转移 C.改善气候环境 D.降低土壤肥力 14.缓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纸张供求矛盾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空运 D.水运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地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年当地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15~17题。
15.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16.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17.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站点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 h),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货物周转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运输部门实际运送的货物吨数和它的运输距离的乘积。下图中左图为“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图”,右图为“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读图完成第18~19题。
18.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A.北京、福州 B.广州、乌鲁木齐 C.兰州、哈尔滨 D.郑州、拉萨 19.关于图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
A.甲适宜哈尔滨至成都长距离运输 B.快速文件由北京至拉萨选择乙方式最好 C.丁是西安至兰州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D.上海至福州丙运输方式受水文影响最大 读右图, 回答20~21 题。
20.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1.按地理空间划分,该环境问题属于
A.全球性环境问题 B.区域环境问题 C.局部环境问题 D.城市环境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