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7:36: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问题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问题研究

摘要:各国语言与各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各国语言与各国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伴随着各国文明的成长与各国社会的发展。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而各国文化对各国语言又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从不同层面探讨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同各国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培养适合国际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碰撞;融合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入,跨文化交际情况会经常出现。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和了解语言文化的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呢?这个问题得到了英语教学界和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当包括“文化教学”的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外语教师的共同认可。“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国内外关于文化的解释不胜枚举。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储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经验与智慧。

过去的几十年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贯穿各国文化知识与习俗之间的关系,其相应的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研究成就的取得主要集中在对外语文化的教学和外国习俗的研究上,中国文化与习俗的教学研究被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忽略了。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学生对外国文化一知半解,對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了,这给大学英语教学中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顺利融合制造了障碍。只有深刻地了解本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只有更好地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师夷长技”。只有充分地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将二者完美地融合起来,才能让两种文化激情地“碰撞”,从而让自我的见识得到升华。在英语教学中处理好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问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

1

一、将中外文化学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中外文化教育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外语教育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不是单纯的应用性的技术训练。明确外语教育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语教育的定位一直游离于教育的整体框架之外,外语教育被认为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而不是教育学的范畴。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外语教学长期以语言为中心,却对学生的个人文化素质或意识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与“教育”在理念上是有差异的,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都是“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育”是既包含语言又包含文化的,把“语言教学”转变为“语言教育”是缓解大学英语学习中外文化碰撞的有效途径。文化教学必须被包含在外语教育中,要减少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因为不能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而造成的交流障碍,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相对应的文化,语言学习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能只局限在语言本身的学习上,更应该注重学习该语言相对应的文化,了解另一种文化领域,这才是学习语言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把握好这一点,学生就能得到比较大的收获。外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世界观。可以说,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既是积累丰富的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观的学习与融合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对学习者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育中,如果高校和教师单纯重视语言本身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对其相应文化的理解,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语言技工,在与人交流时会单调而乏味,而且容易给对方造成误解,浪费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这种教学是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所以,加强中外文化教育是达到外语教育的“育人”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高校和教师要非常注重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学习。

(二)中外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是将英语作为纯语言来学习的,就其功能性、交际性来说有很大限制。目前来看,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是集中在课堂教学

2

中,日常的交际活动主要依靠母语进行,外语只能算是备用。我国虽然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各个高校和教师还有广大学生为学习英语付出了许多心力,但是英语学习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仍然达不到与外国友人流利沟通的水平。此外,交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受到具体“交际需求”或“交际目的”的制约。然而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这些目标是不明确的,我们并不清楚未来需要哪些交际方式,哪种交际方式更受人推崇。所以,尽管语言技能是我国外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单纯地将英语当成一门交际工具来教学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个结论。

在我国,外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中非常受重视的一部分,而文化教育又是衡量国民人文素质的标准之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外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教育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外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文化知识的获取。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过:“外语的学习也许意味着是另一种世界观的学习。”大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了解国外的文化知识与语言习惯,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认识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大学生突破了本土文化的约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涵养,开阔了文化视野,学会了换位思考,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从而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 (一)委婉语导致的文化碰撞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理想的交际表达方式,人们希望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就是让双方能够成功地完成沟通、交流,使双方都觉得交流是愉快的,它使用更含蓄、巧妙的语言来表达各种不便直言的意思。委婉语的应用丰富了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修辞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效果,让交流变得更加愉悦。

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委婉语有非常普遍的应用。比如,中国人不忌讳说“老”,年纪稍稍大一些的人闲谈时甚至会互相比较谁可能更“老”,表示更有资历。然而在西方国家,语言表达过程中是没有“老人”(old people)的这种说法的,只是“senior citizen”或“the longer-lived”。这种习俗语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中国有“尊老”的传统,认为年老的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svqn48r1n10e609m87w9sc9l3ppgr019x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